勇猛善战的古代少数民族“賨(音cong)人”有关的城址、秦灭巴蜀时蜀王被俘之地、汉武帝开拓西南而设的第一个郡……2月6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史料中记载的四座著名汉晋时期古城已经被找到了。
新发现的4座汉晋时期的城址,分别是位于四川渠县的“宕渠城”、眉山市彭山区的“武阳城”、梓潼县的“广汉郡城”以及德阳市的“阳泉城”。同时,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还对已发现的德阳市“绵竹城”和荥经县“严道古城”的布局和文化内涵作了补充和完善。
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找到了城墙、城门、墓葬、水井等系列遗存,出土了青铜器、陶俑、文字瓦当等器物,基本确定了各个城址的具体位置,与史料记载相互印证后,解决了一批历史文献对于城址地望的争议问题。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卫东介绍,新发现的4座城址,其地域涉及川东和成都平原地区,其时代涉及西汉到魏晋时期,与众多历史事件有关,极大扩充了四川汉晋城址群,完整展现了汉晋时期帝国的扩张和对成都周边地区的开发,对全面理解多元一体中国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6座城址中,每一座城址都凸显出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宕渠城”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与巴国中重要民族——“賨人”有关的城址;“广汉郡城”是金牛道上的重要城址,也是分巴割蜀而设的第一个郡——“广汉郡”的见证;“武阳城”是史料中记录的中国最早茶叶交易市场,也是秦灭巴蜀时蜀王被俘之地;“绵竹城”是进出成都平原的门户;“严道古城”是打通西南夷的重要城址。
武阳故城遗址。华西都市报 图
遗址发现地:
川东/渠县
宕渠城
发现宕渠瓦当 “賨人”城址踪迹可寻
川东达州市内,宕渠城在渠江东岸静静躺了2000多年。宕渠城遗址又名城坝遗址,2017年2月至7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它进行了第四次年度考古发掘。这次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是目前川东地区汉代城址最大规模的科学考古。
经过发掘,城坝遗址东北边,渠江弯道内侧平原地带的一处南北长约260米,东西最宽约250米,面积约5万平米的“郭家台”城址逐渐浮现在考古工作人员的眼前。
“5万平米的城址面积,已经是目前为止川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战国到六朝时期的遗址,并且是唯一确认的汉代城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禄红说。
在城墙内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汉代遗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出土的1件“宕渠”文字瓦当(后在城墙区又出土了1件残“宕渠”瓦当)。这直接为城坝遗址作为秦汉“宕渠”城最为直接的文字证据,也为此前对巴国中的重要民族“賨人”城址所在的具体位置提供了论证。
考古发掘证明,城坝遗址的年代为战国晚期至六朝时期,其中以两汉时期的堆积为主,而两汉时期的遗存,尤其是墓葬遗存,包含有大量的移民文化因素。这为进一步廓清晚期巴文化如何融入汉文化的过程提供了新的资料。
遗址发现地:
川西南/彭山
武阳城
成都平原南部门户,东汉设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距离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大约一公里处,武阳故城初现。根据史书记载,成都以南在汉代设置的4到5个城址中,目前唯一发掘初现的,只有武阳城。
武阳城始建于秦,传说中蜀国被秦灭以后,蜀王败逃死于此地。武阳城在西汉时期为县城,东汉中期至南齐时期为犍为郡郡治所在地。
武阳城位于眉山市彭山区武阳镇五一社区,北距成都约60公里。这座平面呈三角形,面积约23万平方米的城址,高出水面约10米。其城墙依地势而建,土结构,未见包砖。目前残存城墙长度约为2000米,残宽3-40米不等,地面以上的高度为0.8-4.5米。还有与城址相关的城门和道路等设施,城址周边发现墓地和窑址,其中墓葬44座,窑址11座。
据介绍,在城址东侧与北侧均发现有壕沟,壕沟的宽度为30-50米,深度约为1.5米-4米。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刘志岩推测,壕沟的形成,可能是为了取土修筑城墙,并起到防御作用。城址西面沿着岷江故道,因而没有城墙,在中段部分,设有城门、码头,为南河到岷江的交通要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武阳为最早置县的地区之一。东汉中期以后更是成为犍为郡的郡治。“在当时,郡就是最高的行政机构。也就是说,大约有三四百年,武阳是这里的最高行政机构,可见它的重要性。”刘志岩说。
本次考古勘探发现的武阳城址,保存较好,城内外的布局结构较为清晰,为四川盆地内目前发现的最为重要的汉晋城址之一。
武阳城出土的墓砖拓片。 华西都市报 图
遗址发现地:
川西北/梓潼
广汉郡城
金牛道上重要城址,作坊区反映生产力水平提高
“广汉郡,高帝六年置……去洛三千里。南去成都百二十里。西接汶山。北接梓潼。东街巴郡。南接犍为郡。”作为古四川最早的三郡之一,广汉郡在秦灭亡后,于汉高祖6年设立,位于金牛古道,是出川的重要商贾云集地。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确认“广汉郡城”就位于绵阳市梓潼县西坝遗址内,这从考古发掘和调查确认的残存西汉北城墙亦可证实。根据勘探,该遗址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长约1000米,分布面积200多万平方米。
时代从西汉早期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其中遗址的主体堆积为西汉早中期;初步确认了该遗址的手工业作坊区和墓葬区;同时也对残存的北城墙进行了确认,现残存约200米,露出地表约1.5米。
考古发掘的遗物以陶器为主,有生活用具和建筑构件等;生活用具有盆、钵、罐、碗、甑等,建筑构件有瓦当、铺地砖等,其中瓦当主要为云纹瓦当、形制较大,铺地砖主要为方形“富贵”“回”字纹砖,亦发现少量龙纹踏步砖等。另有少量铜器、铁器等遗物。出土器物中,有的还刻有工匠名字。
在陶窑作坊区内发现的大量生活用具和建筑构件的成品和半成品,等级较大、规模较大,应为当时广汉郡官府烧制器物的作坊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万涛说:“有三个窑址共用一个工作间,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规模也是比较大的。”
遗址发现地:
川西北/绵竹
阳泉城
川内超大型汉代遗址,下一步是找到城墙
西晋建国之后,对全国区域进行了新的划分,“新都郡泰始二年置。统县四,户二万四千五百。雒、什方、绵竹、新都”。
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刘章泽推测,从时代、面积、地望分析,位于绵竹市孝德镇的金土村遗址应该就是阳泉故城。考古发现,该遗址时代应为汉晋南朝,分布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是四川地区同时期不可多见的城址。
阳泉县的记载最早见于沈约(梁)《宋书》和顾野王(南朝陈)《舆地志》,一般认为是在今孝泉镇。
刘章泽推测,蜀国灭亡的战争中,整个绵竹城基本毁灭,有文献记载阳泉县撤县,很可能就是绵竹城搬迁到阳泉去了。
而《晋书》中却又反复提到绵竹,可以肯定的是《晋书》中记载的“绵竹”并非是汉代的绵竹县而是另一个名为“绵竹”的新县城,最有可能的就是由绵竹城分立的阳泉县。
专家介绍,之所以把它列入新发现城址,主要是考虑到分布面积。根据初步勘探,这个遗址的分布面积约170万平方米,在四川发现的汉代遗址中是超大型的。结合文献记载,初步可以认为是阳泉城所在地,下一步还要继续寻找城墙来确认。
(原标题:《四川新发现4座汉晋古城;古代“賨人”城址、蜀王被俘之地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