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秋芬书画作品欣赏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8-05-08 10:19
田秋芬书画作品欣赏(图1)


 

田秋芬 ,生于1957年,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发表数万余篇新闻通讯报道,多篇报道获奖。田秋芬自幼喜爱书画艺术,启蒙师承于书画界前辈吴镜汀、秦仲文的入室弟子姜友峰,受教于知名山水画家程振国、新中国画名家石齐,研修于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石齐新中国画院。

部分作品被博物馆、党政机关和个人收藏,个人荣获CCTV中央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2016年度“极具社会责任感艺术家”等称号。现为CECU千人书画院副院长、水墨丹青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院理事、北京中国书画协会常务理事、东方艺术天地顾问、中国山水画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石齐研究会会员等。

 

娟秀出苍茫——谈田秋芬的山水艺术

 

文/孟夏

 

中国绘画的基本精神不外乎两个主要方面,继承性与发展性。山水画家田秋芬将这两个方面合二为一,成就了一番别出心裁而又具有深邃历史感、传统感的绘画面貌。对于绘画创作而言,田秋芬更注重笔墨语言的展现,强调将心灵上的情感转化为绘画的笔墨语言。画作大多都是在其女性特有的细腻性格之下完成的,她将内心中对山水形象的表达,通过画面中笔触的无数次皴擦表达于纸上。对作品而言,最终形成浓郁、厚重、沉稳的山水画风格。而唯有理解了这种看似矛盾的艺术面貌,才能真正看到画家本人塑造心底山水世界的真切之举。


 

田秋芬书画作品欣赏(图2)


 

千山万水总是情

从田秋芬的作品来看,首先跃然纸上的便是一个艺术家对空间结构、亮度色调的把握能力以及对传统技法的依承功底。在师承方面,她的作品中始终不能看到门户之别,一切传统经典的笔墨技法似乎都有体现,从董巨、倪黄,再到沈周、董其昌以至四王的基本创作脉络。例如在其作品《千山万水总是情》中,对山体层级堆叠的质感表现出了宋元山水作品中常见的高远之妙,而云雾、溪水的配合则着实同笔下的作品相互关联。只不过,在田秋芬的作品中,其用笔在山水风格而言要繁复、细腻得多,而擦、染的功力亦别具特色。


 

田秋芬书画作品欣赏(图3)


 

乐福安

在其作品《乐福安》中,苍茫和萧疏融为一体,画家心中空寂高邈的理想世界层出于前。图中所呈现出的所谓若干段丘壑,实则并非具体的山水具态,而是在技法与心境上的一片浑朴的展现。这种兼具笔墨的创作意趣,使得整件作品中的山水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通过山水的构成与云、烟、树、石的经营,进而追求乾坤之妙。使得“浑”与“零散”相映衬,彼此难分,这才造就了田秋芬作品中包容着朴实和雄厚的“浑然”与兼顾纯净、秀润的“天真”。“浑然”给人一种空蒙悠妙的虚幻之感,“天真”则最真切地表现了其内心深处对艺术的原始感悟与诚挚追求。或许是寄希望于对胸中云林荒寒之境的再创造,她从始至终都保持着对自我艺术目标的清晰认识,而这也是一个成熟艺术家的基本标志。


 

田秋芬书画作品欣赏(图4)


 

青山树浓

在田秋芬的作品中,无论是高头大卷还是小品、册页,其作品画面多数是无人野水荒湾,抑或寒烟浮动、秋林高爽的空无之地。龚贤尝有题画诗云:“江天忽无际,一舸在中流”,其中道出的诗情恰同田秋芬山水作品的哲学精神相互契合。在其作品《青山树浓》之中,构图上明显继承了元代画作典型的一河两岸的基本构成,在绘画技法上同元代画家盛懋的用笔有相近之处。强调用笔的内在力度,即使是在团扇的方寸之间,亦要显示出沉雄博大、优游回环的艺术特点。在此画作中,气势沉稳,几乎看不到游移之笔,严谨的创作态度及其对艺术形式的重视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千山万水情浓浓,翠谷秀色水长流》一作则与之相对,在这件画幅较大的作品中,脱离了方寸之间的尺度之后,更大的空间使得展示画面层次更加丰富的变化,变成了可能。山体的层累之间又都通过细小的接笔与存墨展示出内在的关联,画面中以山为主体,山腰处与山脚处矗立的树木结合在画幅的中间而出现的缭绕烟云之景,为画面增添了一种神秘的动感。这不但使得画面的空间得到了前后强烈的拉伸感,同时也赋予人们产生遐想的空间。作品中的留白不时划分出了山坡与水岸的关系。坡岸上的树木参差有致,交织错落,配合淡墨勾擦出的润笔草石与苔点,这种灵动而富有生机的创作堪称当代中国山水艺术中的精妙之作。在这两件尺幅不同的作品中,画面空灵寂静而不浮躁,沉着平稳的笔触带来的空寂高爽气息与质感同团扇小景中的精巧气质截然相反。这一切都得益于田秋芬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源泉,把观察到的自然景象通过艺术处理,与自己内心认知的有机结合。


 

田秋芬书画作品欣赏(图5)


 

千山万水情浓浓,翠谷秀色水长流


 

田秋芬书画作品欣赏(图6)


 


 

田秋芬书画作品欣赏(图7)


 

绿水青山春常在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Copyright © www.fstt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是智库成都文化研究院、国智智库文化传媒中心 版权所有

公网安备 51010602001724号  蜀ICP备17030312号-8  邮箱:editor@fsttcn.com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可信网站认证    公安备案图标   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