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天晴,美景家园,远航船队胜利凯旋,小乔与刘水劫后重逢……《江南》、《竹枝词》等清辞丽句与杆技、空竹、绸吊等50多种惊险的杂技技巧相融合,在惊险刺激与诗情画意之中,演绎了一出海上丝绸之路上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
9月16日晚,由江苏省杂技团带来的中国首部诗词歌赋杂技剧场《小桥 流水 人家》亮相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为观众呈上了一场刚柔并济、文化底蕴与技艺技巧相得益彰的精彩演出,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小桥 流水 人家》是江苏省杂技团历时一年精心策划打造的中国首部杂技与古典文学诗词歌赋相融合的剧目,是一台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全新的杂技综合舞台艺术作品。江苏省杂技团团长吴其凯表示,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均为“江苏造”大船,从江苏太仓出发。《小桥 流水 人家》取材和衍生于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极具江南风情、江苏特色和中国个性。此次在西安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演出,是江苏和陕西两省在丝路文化方面的合作的有益典范,也为未来苏陕文化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桥 流水 人家》以构建海上丝绸之路为历史背景,讲述了明永乐年间三保太监率船队下西洋,船工刘水为大业惜别初恋情人小乔,迎风破浪最终凯旋的故事。该剧通过一对恋人的相遇、相识、相爱、离别、坚守、重逢的故事主线,将打通海上丝绸之路的艰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在观演的过程中体悟民族化与国际化的交融契合。全剧分为《夏》《秋》《冬》《春》四折,有机融入了汉乐府《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刘禹锡《竹枝词》、苏轼《望江南》等诗词歌赋的意境,用诗词歌赋的文学美推动杂技由“技艺文化”向“内容文化”的转变,用“杂技语言”讲述故事、勾画人物、表达情感,既是杂技艺术的大胆创新,更是一部用杂技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样本。
“我觉得《小桥 流水 人家》赋予了杂技技艺新的生命和情感,高难度的杂技动作已经不单单是绝活的展示,更是剧情的承载,是情感的传达……”在西安人民剧院外,观众陈先生如是说。“杂技竟然还可以这样演!”多位观众对该剧的创新式编排赞不绝口,认为这不但拉近了杂技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还把更为丰富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在肢体动作之中,足以打动人心。
“杂技剧场”这个概念,源自于皮娜·鲍什的“舞蹈剧场”,即强调演员不再单纯地作为舞台角色去叙事,而是把他们的情感、情绪解放出来,参与剧场的表达。杂技剧场与以杂技为主要手段的杂技剧的不同在于,在杂技艺术的本体之上,融入诗词歌赋的文学性、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的戏剧性、舞美各元素及音乐舞蹈的综合性,赋予单纯技巧的杂技以性格、情感、风韵、意义以致灵魂和生命力,创造出一种可看可听可感可惊、处处引人入胜又时时令人惊叹的新型杂技舞台表演样式。
“杂技语言相对来说短于叙事,更不擅长抒情,以往一些杂技剧的技巧,更像是被标签化地贴到故事上。”该剧总导演何晓彬表示,该剧创作的初衷和目的,正是为了改变人们对杂技的传统印象。与此同时,该剧坚持用杂技本体推动剧情发展,比如,剧中主人公刘水在行船中遭遇风浪,舞台上选用了软钢丝技巧;表现刘水与小乔的分离、相思和相会之时,又用了杆技,技巧的展示与人物的心情、与剧情相统一,单纯地杂技技艺有了生命,也更易打动观众。
建湖杂技是中国南派杂技的代表,建湖被誉为中国杂技三大发祥地之一。2008年,建湖杂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小桥 流水 人家》用杂技这种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向世界讲好带有浓郁江南特色的中国故事,使传统杂技有了故事和内容,通过对传统杂技表现形式和表演内容匠心独运的创新,走向市场,赢得了观众。该剧先后获第三届江苏省文华奖·文华优秀剧目奖、2017盐城市艺术展演月新剧目调演文化剧目奖等6项大奖,获盐城市政府文艺奖一等奖。
“再捻一个你,再捻一个我;我中有了你,你中有了我……”故事结尾,远航归来的刘水与小乔重逢,两个人通过杆技诉说“你浓我浓”的相思和喜悦。观众则把持久的掌声送给“技艺中有内容,内容中有技艺”的诗词歌赋杂技剧场《小桥 流水 人家》,同样“你浓我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