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夏学画无遗力

来源:中国文化观察网    发布时间:2018-11-02 12:02

孙夏学画无遗力(图1)

  孙夏,1988年生于太原,原籍山西武乡,现供职于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管委会融合发展部。

  从充满幻想的童年涂鸦,到歪歪扭扭的基础训练,从山西大学本科到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的求学经历,更让她深深喜爱上了油画。二十多年来,她坚持不懈的作画,临摹十余幅,写生二十余幅,创作五十余幅。其中《我傲慢你偏见》、《与子偕老》入选2015年7月北京今日美术馆“十年:2015大学生年度提名展”,《林徽因夫妇(一)》《林徽因夫妇(二)》入选2015年5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铁血云南历史画连环画展览”,《汲取》入选2009年“第十五届山西省美术作品展”,2016年被山西省油画学会吸纳为会员,2018年《文化自信》和《杨门e派》参加了山西省文联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画展。

  二十四年画无辍

  她从小就喜欢画画,从学前班开始涂鸦,迄今已有二十四个年头了,从未中断过。一个人孜孜不倦的成年累月的追求自己的爱好,着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她二十余年如一日锲而不舍的精神打动了许多人。

孙夏学画无遗力(图2)

  《汲取》

  对一件事的喜欢大概就是动力,她喜欢画画,也为之付出很多,每当寒暑假时,别的孩子或者观光旅游,或者访亲会友,或者休闲娱乐,而她要坚持上课。暑假沐浴烈日炎炎、挥汗如雨;寒假饱受冰霜风雪、栉风沐雨。她家离少年宫的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路途大约得一个小时,多少个寒暑,来往在解放路上,真是无以统计。开始她父亲还用自行车带着她,后来个头越长越高了,自行不好带,每次就打车去,当时的出租车是黄面的,起步5元。那时节,她妈在阳城电厂工地工作,每个月都要把她父亲的工资花光吃尽,他爷俩还断不了到饭店改善一下、奢侈一下、腐败一下。当时太原还没有肯德基和麦当劳这样的西餐,最早的是在大钟寺(大中市)傍边有一家叫开心汤姆的小西餐店,每次下课路过这里时,总要进去开开心心的美餐一顿再回家。说来她的学画画的路子还是挺幸运的,在少年宫拜何贵生老师为师整6年,初中后少年宫不再接受大孩子,就到了华夏画院的杨增亮老师名下学习又是6年,大学在山大吴大明老师麾下学习4年,研究生在云艺拜杨一江为师。杨一江是陈丹青的学子,说来她还是名家陈丹青的门徒呢。

  杨一江,1958年生,2004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美术学博士,曾任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他的恩师陈丹青说:“承杨一江同学老实听话,他竟不幸信从了我的私人而业余的劝告:个案研究、材料充实、文字清通”。陈丹青坑定的说:“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杨一江是对语言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艺术家之一。”这就是杨老师的艺术定位,跟着这样著名而优秀的老师学习,想不进步都万分之难。

  学习环境是成功的条件,锲而不舍是成功的基石。

  杨门学子续画风

  在云南艺术学院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使她收获颇丰。在杨一江老师的教诲下,她意识到绘画的天地有很多事可以做,例如去表达一种质朴的人文关怀,去向某种社会现象发问,提出观念,甚至图解哲学等等。而绘画语言本身最为纯粹的领地,即一种绘画性,则更加令她着迷。一幅照片记录的是碰巧被相机抓住的那一瞬间,而一幅画则是对某个对象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年复一年观察而成的结果,积累了时间的厚度,凝结着稠密而微妙的色彩关系、形体关系、构图关系。绘画性就是种种绘画关系相互作用的体现,而画画就是在画关系。

孙夏学画无遗力(图3)

  《杨门e派》

  在这种种绘画关系之中,色彩关系显得更加重要。油画是色彩的艺术。画面须以色阶对比(明与暗的对比)、色相对比(红绿黄蓝等不同颜色的对比)以及色性对比(冷与暖的对比)和色度对比(灰与鲜的对比)几组对比的结构。有无色彩的结构意识,决定着绘画性的强弱。因为这几组对比支配着自然界的变化。对比观察和对比表现从来不是一件易事,时常会陷入含混之中,而答案只能从更多的色块参照中寻找,孤立地盯视两块颜色是没有解答的。这种方式有可能获得绚烂与沉稳并蓄的色彩效果,而这一切更需要假以时日。

  读研以来习得的绘画方法,要求作画者沉稳坚定,平心静气。绘画不再是激情洋溢的涂抹,而是一种严谨的研究、深入的探索,甚至是一种不断推翻再重建的修行。她认为,艺术,首先要学会尊重你要干什么。尊重自己的目标,只管画就是了。只有不停的作画,画每一件事物。在某一个晴朗的日子,一些真实本质的东西会来回报给你。你对画好,画一定会对你好。

  毕业之后,供职于一家事业单位。生活的变化,使她无论在作画时间,还是在作画思路上都远离了读书时的状态。她说,离开恩师与画友已经很久了,身边既没有那种氛围,可能也对如何看待美术史和如何读画,日渐生疏。这究竟会让她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命运,从而找到自己的方式。保证不要偏离轨道,误入歧途,她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从来不曾改变的,是她喜欢看东西,喜欢世间万物在眼中幻化成冷暖鲜灰的游戏,喜欢颜料的气味,喜欢画笔与画布接触时一霎那的感觉,喜欢摆弄那些小小的色块,喜欢看到佳作时心潮澎湃的感动。不负丹青很难,有绘画这件事可以放在心上细细琢磨,就永远不会陷入巨大的空虚和枯燥,永远不会浮躁肤浅而又不知所措的度过一生。绘画是她的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种生活状态。能继续画画既是她的坚持,也是她的幸运。她沉浸其中,怡然自得。

  在这期间,她创作了一幅以杨一江老师为主的学长们的集体画像,起名叫《杨门一派》,这幅画历经三年的时间,倾注了她对老师和同学的敬重和热爱之情。她既严肃而又不乏激情,在不懈的艺术追求中,己形成其个人的风格,她认为技法是一件作品非常重要的因素,技法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一个画家的学识修养乃至性情都必须通过绘画技法表现出来。她不受新潮艺术的影响,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观念,充分肯定自我的价值与尊严。她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遵循于中西结合的创作原则,追求真、善、美兼备,生活与艺术的统一。

  她是一个不忘初心的学者,所以,她的艺术、她的人生才显得那样丰富和精彩,这是取决于长达二十四年的热爱与坚持,这是滴水穿石的耐力,这是锲而不舍的毅力。人生有时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比拼的往往不是爆发力,而是耐力和毅力。

  特奋斗者的毅力,是通向成功的风帆。

  文化自信初始成

  作为一名青年画家,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用生动的形象传达人们为之感动和思考的人文精神,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和进程。这个理念始于在山西大学上学期,这个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位之际,她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光环使她坚定了敢于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担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艰苦卓绝的在新时代、新世纪、新领域践行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梦。

  她的作品立足于自身的视觉经验,对当代政治、文化的思索,理性思辨明显多于感性体察,而其所关注的范围也较广阔。在继承传统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反映社会,实现其认识、教育、审美、愉悦等功能。用生动的形象传达人们为之感动和思考的人文精神,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和进程与当代文化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关注人生,关注现实,用精湛的写实技巧展现出新生代艺术家的现实主义创新精神。

  她的油画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新时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生存状态,体现了对人的力量的肯定、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富含人文主义思想,成功的创作出以学习为主的题材,关爱生活和真诚地表现生活,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作品。她的油画创作成功地表达出了当前人们生活的真实面貌,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汲取》,注重了精神与品格的完美,这使她在吸收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创作主题、创作思想及创作技巧,并形成了独自特有的风格。在多媒体的时代,阅读那样的浮躁,仍然有人在书店里蹭阅图书,坚守阅读纸质书籍,说明他们有向上的动力,在有意识地提升自己。这样不断向上的状态,会让人们每一天都充满阳光,充满希望,每天都向上提升一点,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幅画从构图到色彩,都是可圈可点的。整幅画面的构图主体突出、背景干净、位置恰当、构图平稳、造型准确。从明暗关系上看整幅作品的黑白灰关系明确,能够形成较强的整体感、立体感。从色彩看色彩有冷暖对比,在画面上表现出了环境色、固有色和自然色,色彩的丰富程度比较明显。近实远虚、近大远小,透视关系也十分的合理。这大概中国传统艺术的意象性或者写意性,对她的油画产生了影响——油画语言的特性:形的结构、色彩的美感以及空间的形态等,这是油画语言的魅力所在。

  这是一个画者的守望,也是一个画者的圣经。

  笔下蒋殊更诱人

  戊戌初秋,巧遇到半朵儿画吧的武秀红老师,为她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登上了传授油画的讲台。在半朵儿画吧的微信群里,被美女作家蒋殊看见了,邀请孙夏为她画一幅画,要在一个文化场所用,能为蒋殊画画真乃荣欣之至。

  蒋殊,字淑芬,原籍山西武乡,武乡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才子辈出,更是美人辈出。武乡的女人美得让人发颤,美得让人炫目。看那蒋殊,白皙的鸭蛋脸,淡淡的柳叶眉,柔婉的举止,玲珑的外形,风雅的谈吐,让人看了不由得生出几分怜爱,这分明就是一朵美丽的山花,洁白无瑕,清新淡雅,芬芳扑鼻,不见奢华,唯觉淡雅。这仅仅是她的内在的外表的美,而内在的美更是让人倏然起敬,内在美,美在她的善良——扶弱济贫不计多寡,倾其所能,不遗余力,遇见弱者总要慷慨解囊予以相助,一次在繁华的铜锣湾开车出来,看见一个年老体弱的乞丐,勾起了她的同情心,她停下车摇开车窗,抓起一把零钱递了出去。内在美,美在她的人品——故乡的那浓郁的深情,作为武乡人,作为武乡文化人,心系武乡,情浓于武乡,与武乡的老八路结下不解之缘,看那本《重回1937》,把一个英雄武乡呈现在世人面前。追求真善美是蒋殊文学之路的永恒价值,求真、向善、寻美,是人类的美好天性。真是美的根基,善是美的光辉。秉持理想、公平和正义的严肃的她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表达了对新生事物的赞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不能不说是蒋殊优秀人品和人格魅力。

  基于对蒋殊的尊重和崇拜,同时也出于老乡之情宜,她斗胆给蒋殊画起画来,这是从一张照片上移植过来的作品,在她的笔下体现出对蒋殊的另一种的理解和文学意外的表达。

  蒋殊在蜀葵花丛的这张照片,从构图到色彩,从表情到神态,都是无可挑剔的。在她的画笔下,使得蒋殊从图走出来,动起来,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思维。给画面注入了厚重的哲学思想,如在色彩上有冷暖的对比;在强度上有明暗对比;在层次上有厚薄对比。采用平光,使画面显得浑厚而更单纯画面单纯、强烈、浓厚,有力度。在这幅作品中用欧洲古典油画技法,把中国现代人物融为一体,画面协调。既表现传统精神,又突破时空界限,体现了她追求的审美理想。

  这幅画从色彩上讲,以求得色彩的柔和逼真,色块与色块之间搭配的和谐统一,以及她追求非常严谨的色调,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调子或色调。一幅油画的颜色不能是五颜六色的胡乱拼凑,也不能是纷繁庞杂,令人眼花缭乱的,而应该形成能体现出蒋殊在花田里某种色彩倾向和微妙细腻的画面效果;从形体上讲,体现了她绘画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素描功底;从光感的角度来看,作品对光的理解趋于了科学与理性,因而对光影的表现也就更加逼真生动。光与光影是烘托气氛的重要元素,这个道理只要看看戏剧舞台的灯光效果就不难理解了。作为一名画家,她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她在画面上所创造的意境和韵味,既寄托画家对中国文化的眷恋的情操,又恰如其分地达到了高度审美境界气韵生动,传神写照。不但构图完整得当,严密而大胆,同时每个画里的布局也都恰到好处。为了突出真实、美好的热情奔放的主题,她十分重视色彩的对比和调和,包括浓淡的对比,色相的对比,她巧妙地增加了色彩的鲜明度,从而使画面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使观者顿时感到心旷神怡。

  在她画笔下的蒋殊,是那样的清纯、甜美、无邪,像西方教堂里的童女那样纯洁,她的形象和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似乎有着鲜明的对比。这就是她眼中的作家姐姐,一个成功而知名的大家,然而仍然牵挂着故乡的那块贫瘠的土地和贫穷的人们;仍然惦记着曾经血洒故土的英雄的前辈们;仍然忘不了那一株株被人忽略的小野花——蜀葵。走在蜀葵丛中她思绪万千,垂帘着美丽的眼睛,好像在祈求着、期盼着,野花蜀葵必将走向辉煌,被世人所青睐。

  画中蒋殊那纯朴甜美迷人的形象,还给人以一点朦胧的感觉和藏掘的感觉,仿佛看到蒋殊的另一面,需要呵护弱女子的形象,总能把耳环丢的剩下一只,总能把饺子在锅里煮破,总能把稿费单落在某个角落,总能在切菜的时候把手指切破……

  这幅油画作品的价值,是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赋予油画语言有独立个性的表达。艺术之所以为人们所需要,正是因为它运用具有独特品格的形象语言为提供人们审美享受、唤醒人们对真善美追求的同时,加强对自我个性的自信。艺术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真实的开拓者,它要引导人们看清纯真的事物。在这一点上,它不是对蒋殊形象的简单移植,而是揭示作家蒋殊的精神之光芒。站在这幅作品前,能感觉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它牵扯着让人无法呼吸,此时,艺术与观者的互动交流达到了完美的境地。透过层层油彩,带给我们的是沉默、冷峻和深刻的思考。

  是她的画,还是画中的人。

  她对生活始终充满着激情,对艺术恪守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她的作品构思巧妙,布局严谨,朴实无华,这朴实的画风从深层次释放出她的人格魅力,彰显了她特有的综合艺术素养,对于未来,她说,她会把美好的愿望和对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画画之中,她希望自己能画好自己的画,走好自己的路,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绘出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孙国华)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Copyright © www.fstt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是智库成都文化研究院、国智智库文化传媒中心 版权所有

公网安备 51010602001724号  蜀ICP备17030312号-8  邮箱:editor@fsttcn.com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可信网站认证    公安备案图标   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