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70载,文化自信更坚定
文/岳晓峰
1949年,新中国迎着朝阳出发,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起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围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大问题,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铸造中国精神、满足精神需求、促进文明互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的70年历史,可以说印证了这个道理。70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从一纸空白到姹紫嫣红;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迅速兴起;文化投资主体日趋多元,文化消费水平不断升级;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渐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7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仅有21座博物馆、55座公共图书馆、896所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乡文化站几乎一片空白。而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6家、文化馆站44464个、博物馆4918座,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全国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3154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总数达40个,是目前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37亿元,比2004年增长10.3倍;2005-2018年, 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9%,高于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6.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再到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新时代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他们坚定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创作了一大批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他们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诠释着什么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继续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讲好中国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文化人的力量。
特别策划
0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专题统筹 / 岳晓峰
013奋斗的史诗 复兴的伟力
——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016“伟大成就”彪炳人类史册
—— 国庆盛典启示录
018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
共圆中国梦
022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重要讲话
024《中国梦》歌曲出品人、总策划:岳晓峰
025岳晓峰:一颗赤子心 追寻中国梦 文 / 王飞 毕中林
030《中国梦》歌曲词作者:蒋开儒
031编后语:音乐的力量 文 / 王飞
033《中国梦》交响乐版伦敦首演,反响热烈、获得好评
034歌曲《中国梦》新闻发布会暨“中国梦联盟”筹建启动仪式在京举办
036《中国梦》歌曲首发仪式在河北正定中学举行
城市文化
038西安市临潼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考 文 / 王健
042“深圳宝安影像”摄影艺术巡回展 文 / 深圳市宝安区摄影家协会
046南国古镇 文化飘香
—— 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传统文化发展动力澎湃 文 / 岳晓峰 摄 / 昌建
050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
—— 叶小纲作品专场音乐会在深圳成功举办 文 / 岳晓峰
052筑巢引凤 汲古藏今 民间收藏 深圳力量
—— 记中国(深圳)收藏文化月 文 / 岳晓峰
058高埗再出发 文 / 毕中林 黄昌业
060北京市顺义区重塑夜间消费图景撬动“文旅夜游”新蓝海 文 / 赵菁
062遵义市千张“笑脸”引发广泛关注 文 / 遵义市美术馆
大观视界
064践一生承诺 树远山丰碑
—— 襄阳花鼓戏《远山丰碑》简评 文 / 张向东
066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京剧《陈毅回川》出征福州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文 / 成都市京剧研究院
067鼓浪如歌 生命如花
—— 厦门原创音乐剧《鼓浪如歌》礼赞新中国、致敬英雄 文 / 厦门歌舞剧院
068大型现代吕剧《马耀南》:用心用情用功演绎抗日烽烟下“一马三司令”的传奇故事 文 / 李娟
070践行“八八战略”推动艺术创作生产统筹发展
—— 杭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助推基层戏曲院团走向全国 文 / 亢抒
072 2019第六届武汉国际戏剧演出季
—— 品质好剧 时尚先锋 文 / 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073聚橙音乐剧原版引进再次升级
—— 百老汇现象级音乐剧《来自远方》(COME FROM AWAY)即将首度“零时差”登陆中国 文 / 周雪
074长治市豫剧团非遗驻场演出完美收官 文 / 李晶
艺海珠玑
076于建华作品
078吴汉杰作品
080内外兼修 临池成家
—— 评谢金龙书法作品 文 / 半阳
086研古鉴真 品书习墨
—— 访知名书法家收藏鉴定鉴赏家戎家造 文 / 悦丰
092王展亮作品
094金小盟作品
非遗今韵
095 —181
《非遗今韵》栏目刊登的非遗传承人:朱炳仁 孟树锋 王国庆 孙建兴 孙莉 金永才 杜平 阎夫立 杨莉 胡光俊 井秋红 聂远征 聂亚平 张立新 吴淑琴 刘宇 郑明金 陈继武 宋水仙 仁青多杰 魏国秋 石九梅 任鑫娜 张国天 杨钿 刘义桥 刘好勤 李冬梅 王光久 黄强 乔风娥 张爱东 艾秀琪 方士英 玄绪东 屈希望 赵军 孙秀英 刘大友 四龙降泽 马金福 杨汉梅 王兴碧 张剑 贺虹 廉毅翔 宋宝民 张旭 纪执来 于文珍 魏东 路小希 王国春 何应标 张经池 汪大江 张兆武 石梦 王琣雲 王燕 蔡水欣 张银宝 莫宏霞 邓运娇 黄德春 黄金红 肖与 宁曼丽 帅沛岑 全亚东 陈甜荭 俞谦需 刘国春
春秋遗珍
182“泰兴号”沉船及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泰兴号海事沉浮史 文 / 岳晓峰
184泰兴珍瓷 回归故里
—— “泰兴号”清代沉船瓷器入藏德化陶瓷博物馆 文 / 岳晓峰
186“宫灯梦”放飞“中国梦” 文 / 罗昭亮
187红木宫灯的生存与发展 文 / 罗昭亮
190失落在民间的清朝历代帝王玉玺赏析 文 / 罗会君
198弘扬妈祖文化与珍珠文化 文 / 吴志标
知行探路
204吴锦青:博施济众 慈善仁爱 文 / 岳晓峰 彭海霞
208啊,青春!
—— 电影《国魂》编导感怀 文 / 陈穗生
212人生朝露 文谷千秋
—— 文化学者胡丹创建中国文谷纪实 文 / 曹康林
214儒家治道与企业治理 文 / 黎红雷
216谈判5.0推动首席谈判官发展 文 / 武向阳
218不忘创业初心 发扬大爱精神 文 / 何家成
220邵焯辉:善念修正道,善德需善举 文 / 黄镇广
群言百家
223建湖杂技传承保护及文创产品开发研究 文 / 吴迪
226华南师大附小:探寻“非遗进校园”的“广东模式” 文 / 颜永树 陈经全
228京杭大运河与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关系分析 文 / 刘蕾
231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小学图书馆的影响 文 / 郑燕娟
232浅谈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 文 / 徐丽娟 冷逢春
234试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 文 / 张泰玮
238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继承与发展 文 / 王夏蒙
240珍惜荣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 文 / 张仲安
242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发展图书馆事业 文 / 赵家治
245把根留住—— 浅谈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书法 文 / 李挺进
246从纪录片学习新中国发展历程、追寻中国梦 文 / 崔汉婕
248柯小杰 李季
文苑亭廊
250梦想成真 文 / 郑贱德
252总有一条路属于自己 文 / 摄 谭庆云
254三品园丁诗词 黄海林
258大湾区诗林
262黄光兴
品牌纵横
264国智智库成都文化传媒研究院:以创新和文化务实
奔向美好未来 文 / 王雪轩 龙虹洁
266宋宁:匠心40载 助力文化教育 文 / 东方宣
267魅力新官窑 国瓷永丰源
—— 国瓷永丰源集团 文 / 永丰源
268东方的轻奢 世界的唐潮
—— 走进唐潮古树茶庄园 文 / 唐潮茶
270文化与诚信,助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 访广东省文化学会“1855列级名庄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富润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松辉 文 / 王林
273泰州华侨城
—— 探索并践行新型城镇化创新发展之路 文 / 华侨城集团
本期刊物统筹策划人岳晓峰
索引
封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封二 中国梦联盟
封三 唐潮茶
封底 《文化月刊》征订广告
002 谢岳的光辉
004 雅居乐海上艺术中心
005 冰雪奇缘
006 世界铜鼓之乡
007 谢金龙书法《墨缘》
063 泰州华侨城国际颐养小镇
203 三品美术馆
249 真斯美
263 平潭映象
272 1855列级名庄
275 深圳中式生活博览会
276 越过海洋的握手
278 江苏留韵古金丝楠艺术品有限公司
280 关老爷文化会馆
备注:本期《文化月刊》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专刊,内容丰富,辐射全国26个省市,香港、台湾、澳大利亚等著名侨领都有刊登。杂志扉页特别留有空白页,是给刊登的艺术家和企业家和有关单位签名赠送刊物使用的,具有纪念收藏价值。本期有80多位非遗传承人首次集中亮相刊登,是《文化月刊》创刊40年来最隆重的一次,国家图书馆永久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