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非遗融入百姓家

来源:文化月刊杂志    发布时间:2021-05-28 09:33

  赣州非遗项目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客家儿女与日月共赏,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各美其美的特色文化。赣州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108项、市级220项、县级724项,另有三项非遗已通过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非遗保护工作艰巨而复杂。

  非遗保护工作一方面要“深耕细作”,另一方面更要“笃行致远”,为推进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赣州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赣州市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立了赣州市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

  彩练当空舞,今朝更好看。赣州在发展中传承非遗,在开放中保护非遗,在创新中培育非遗,在包容中涵养非遗,在传播中弘扬非遗,非遗正逐渐融入赣南人的衣食住行中。

  官领携于民,民聚心成团。要如何才能让非遗“扬”起来呢?那便是要让非遗得以雅俗共赏,成功融入百姓生活。

如何让非遗融入百姓家(图1)

村民围观九狮拜象习俗

  壹

  整体保护 融入“衣食住行”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趋向平稳之时,赣州率先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非遗活动。3月,开启了非遗文创产品的征集令;5月,400余件非遗文创产品通过网络投票与专家评选的方式角逐竞争;6月1日至30日,足足一个月的时间被定为“云赏非遗——赣在传承”非遗宣传月,用于展示非遗文创产品以及开启线上带货活动;8月,开展了以“赣匠同行,我画非遗”为主题的游行赣南活动,一幅幅非遗画作应运而生;12月,线下的非遗购物节进行得如火如荼,客家文化的影响力愈加显著。一年下来,非遗活动不乏趣味内容和热闹场面,在此不多加赘述,概括来说,不外乎 “衣食住行”四字。

  “衣与食”,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非遗文创产品中的铜奖“刺绣-天下第一福”,立意独到、造型美观,写法上暗含“子、田、才、寿、福”五种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比“歌山泉”拥有更多内容,但为何后者获得金奖而前者却是铜奖?

  因为“茶歌山泉”胜在实用,是日常所需,是对刚需赋予文化符号的优质创作,成功入驻各大超市、街边售卖机,让非遗进入百姓日常生活,享誉广大赣南地区。而福字刺绣虽然设计精切,却并非生活必需,有则为生活一景,没有也不伤大雅。纵观去年的10项金奖文创产品,半数都是和衣食有关,便是这个道理。

  “住与行”,虽不显著,但是在非遗方面也有长足的体现,全南雅溪古村最具代表性。全南利用国家级非遗项目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在雅溪古村落打造客家围屋民宿,让游客体验客家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雅溪围屋,在土围打造客家文化展示馆,综合展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包括赣南客家擂茶、全南蓝巾帕制作技艺、全南车马灯、全南客家熏鸡制作技艺、全南谭坊举人龙、全南香火龙、长塘竹粉筛制作技艺、客家山歌、客家方言、客家婚俗等共19个独立展厅;在石围内打造了二十四节气馆,共有12个展厅;以古韵戏台为平台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如蓝巾帕舞、擂茶舞等非遗活动,打造了客家擂茶馆、客家磨斋坊、客家豆腐坊、客家米酒坊以及农耕文化展示厅等。雅溪古村内客家文化生态丰富,整体保护有序,2021年被评为赣州市非遗小镇,目前已成为百姓出行旅行的必选地之一。

  此外,赣州依托保护区内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将非遗与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发展相结合,编制推出了一批非遗主题旅游路线,利用展示场馆、传习所和传习点等开展研学旅游和休闲体验旅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如何让非遗融入百姓家(图2)

群众趣听客家古文表演

  贰

  活态传承 展现文化内涵

  每一项非遗的背后,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如何让它们成为现代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鲜活文化载体,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是其长远传承、真正“活”下来要思考的问题。

  为让市民零距离接触非遗,感受民间艺术魅力,2020年12月赣州市组织了一场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购物节活动。邀请了瑞金传统竹编工艺、会昌藤器制作技艺、宁都固厚黄糍、南康花生巴等6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百余名非遗传承人参与。翻炒的黄糍、油煎的米果、浓郁的酒香以及人手一块咀嚼着的月亮巴,都让人流连忘返。

  不是美食节胜似美食节,好几个非遗传统美食的传承人作出这样的反馈:食材卖到了脱销,连夜回老家进货,才够第二天的售卖。

  受邀前来制作竹编的是瑞金传统竹编工艺传承人、74岁的杨荣仿老人。纤细的竹篾一下一下变成手中灵巧的物件,引得围观、体验者啧啧赞叹。其中一名体验者表示,这次带着6岁的儿子前来体验竹编制作,就是想让孩子通过动手体验,更直观地感受非遗,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

  让非遗“活”起来,为人们文化生活增添色彩。近年来,赣州市不断创新理念,巧搭载体,利用传统民俗节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月等活动,组织非遗项目进景区、进校园展演。各地通过开展文化惠民系列活动、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活动、非遗体验活动等,实现了非遗常态化传承。

  赣州市还积极策划优秀非遗项目参加全国及地区性非遗博览会,先后组织非遗项目以及传承人参加2019年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2019央视春晚、深圳文博会、中国成都非遗节、江西艺术节等大型展览活动。同时,赣州还致力让非遗走出国门,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希腊、保加利亚、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增强文化认同与社会共识,使赣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细数赣南这片红土地,文化璀璨,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客家古文、石城灯会、于都唢呐公婆吹、宁都中村傩戏、赣县东河戏等非遗已渐渐走进现代生活,融入当今百姓日常。

如何让非遗融入百姓家(图3)

非遗购物节售卖的南安板鸭

  非遗融入百姓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非遗本就脱胎于百姓,是民间的智慧、是劳动的成果、是欢庆的由头。非遗,传承过去,也连接未来。让我们和历史对话,与未来相融,在新时代传承创新中谱写非遗保护传承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Copyright © www.fstt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是智库成都文化研究院、国智智库文化传媒中心 版权所有

公网安备 51010602001724号  蜀ICP备17030312号-8  邮箱:editor@fsttcn.com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可信网站认证    公安备案图标   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