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多元与创新,北京现代音乐节精彩进行时

来源:中国文化观察网    发布时间:2024-05-16 10:01

展现多元与创新,北京现代音乐节精彩进行时(图1)

文 | 纪晨

  5月8日至12日,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2024北京现代音乐节在北京举行。今年是北京现代音乐节举办21周年,本届音乐节为期5天,内容包括精品音乐会、作曲研讨会、学术讲座三大板块。

  展示中外优秀当代作品

  5月8日晚,音乐节开幕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由指挥家吴怀世执棒北京交响乐团带来5部中外作品。

  开场前,北京现代音乐节组织委员会主席俞峰和北京现代音乐节艺术总监叶小钢一同致辞,对观众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北京现代音乐节坚持不断探索、寻求新发展的艺术精神,秉持致力于普及现代音乐、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和为青年音乐家提供优质发展平台的初衷,以社会大众更易接受的方式传播现代音乐精神,旨在让更多高质量的中国现代音乐作品走向世界,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创造现代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现多元与创新,北京现代音乐节精彩进行时(图2)

北京现代音乐节组织委员会主席俞峰和北京现代音乐节艺术总监叶小钢(左)致辞

  作曲家朱一清的《深灰》拉开了音乐会的帷幕。这是朱一清“Deep”系列作品中的一首,其命名将国际象棋引擎“深蓝”(Deep Blue)与机器学习中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概念相融合。《深灰》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声音的探索,更展现了对未知领域的挑战。作曲家将电子音乐的反馈处理,通过人工方式进行翻译、转录,同时引入创新的“扩声”手法,展现出音乐创作的更多可能性。

  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吉恩·比尔斯的作品《回音余响》,节选自其为钢琴与弦乐队而作的《第二钢琴协奏曲》。音乐会上,她亲自担任钢琴演奏。比尔斯在作品中汲取了巴赫、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精髓,同时巧妙借鉴了德国音符命名体系,将自己的名字融入作品主题,形成“fa-mi-fa-mi-si”的音符组合,这既是自我身份的表达,亦是对传统音乐的致敬。同时,这部作品呼应了比尔斯尤为钟爱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实现了跨时代的音乐共鸣与情感交流。

展现多元与创新,北京现代音乐节精彩进行时(图3)

  近年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授、作曲家贾国平一直致力于以独具个人韵味的管弦乐队配器音色描绘中国古代诗画与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聆籁》即是该风格的作品之一。为管弦乐队而作的《聆籁》是贾国平2018年作品。作曲家通过特殊打击乐器与多种乐器复合化音色来展现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通过管弦乐队的声响来刻画四季流转中变幻不断的园林景观,并借此表现其特有的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意境之美。

  《规则之韵》是英国作曲家拉里·戈夫斯2014年创作的作品。不同乐器组在作品的内部展开了数次富有表现力的对话,且每次对话都巧妙地间隔了一段空白时间,为观众留下回味的空间。

  音乐会最后一首曲目是泰国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庞那荣为管弦乐队创作的《寂静之韵:混沌的低语》。这是庞那荣对音乐与寂静这一古老而永恒主题的探索,也是一次对听众感官的挑战与启迪。音乐与寂静相互呼应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层次分明的音乐世界。

  青年作曲家思想碰撞

展现多元与创新,北京现代音乐节精彩进行时(图4)

  5月9日上午,“青年作曲家交流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看到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创院院长叶小钢不禁想到了学生时期的自己,“当年我坐着绿皮火车从上海到北京求学。那时候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怀揣着远大的抱负,想要改变世界。”四十多年过去,当代青年作曲家的创作成就已有了显著的提升和超越。但他也认为,专业音乐界仍然缺少走向市场、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为此他对青年作曲家和青年学子们提出期许,“年轻的一代,你们是中国音乐的未来,希望年轻的作曲家能为中国的室内乐增添华章。”

展现多元与创新,北京现代音乐节精彩进行时(图5)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致开场词

  当日论坛由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作曲专业青年教师郑阳担任主持人,青年作曲家姚晨、罗麦朔、梁楠、覃锋达、刘鹏、刘力、白超、王阿毛、施兰、文子洋参与研讨。作曲家贾国平、庞那荣、吉恩·比尔斯也共同参与了相关议题的讨论。

青年作曲家在走向创作成熟之路上如何寻找、确立自身创作风格与特色,既是每位作曲家在成长过程中要面临的考题,也是许多作曲家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的答案。现场的作曲家们分别结合自身成长与实践经历讨论这一话题。

  上海音乐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副教授梁楠认为,作曲家要直面真正的自己,尽量摆脱同时代作曲家、前辈作曲家的影响。西安音乐学院作曲家副教授白超表示,风格不是刻意寻找来的,不要把风格当成自己的“紧箍咒”。在日积月累的创作中,不要给自己设定框架,多吸取其他艺术门类,慢慢地就会越来越清晰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也就逐渐能找到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王阿毛是从附小、附中一路成长起来的,她认为自己所接触的一切都成为自己的养分,通过不断地向自己提问,明确自己的喜好,也就逐渐形成了个人风格。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刘鹏表示,他并非附中出身,而是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喜欢的作曲家,逐渐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青年教师施兰认为,创作者和风格之间是相互寻找的关系。她在穿插创作不同类型作品的过程中,让不同的风格来影响自己,逐渐放大自己的特点使之成为个人风格。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罗麦朔从个人经历中得出一个结论——要多实践,“听多少作品、看多少总谱都不如自己亲自尝试,从了解每一件乐器开始,逐一进行创作。”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作曲教研室主任姚晨提到,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定不要“成熟”,要让自己永远处在发展中的状态,多给自己制造更多可能性。要抱着开放的态度不断学习,不管是本民族还是西方的文化。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有合作精神,把自己的思想、信念与演奏家分享,多听取别人的建议,多与他人交流。

  四川音乐学院副研究员刘力认为,作品首先要打动的是自己。作曲家以符号化的形式最先与演奏家进行沟通,只有有了良好的沟通,才能通过他们的演奏,最终感动观众。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覃锋达认为,每个人的创作风格都和自己的成长背景息息相关,他在创作中追求“真、善、美”,在技术风格上追求精致。文子洋是此次研讨会中年龄最小的青年作曲家。他通过在系列作品中的每部作品开头重复使用两个相同的音符,来强调个人特点,也希望以此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吉恩·比尔斯认为,作曲家要维护好和演奏家之间的关系,互相理解、互相倾听。在音乐中表达爱,与演奏者和观众形成爱的关系。她建议所有作曲家都要真正掌握一门乐器,这能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音乐;多参与跨学科研究,拓宽视野,最终会找到自己的风格。

展现多元与创新,北京现代音乐节精彩进行时(图6)

  庞那荣认为,一位作曲家想要找到自己的风格首先需要足够了解自己。很多年轻作曲家是为了参加比赛、讨好评委而创作,他认为作曲家应遵从自己的本心创作,尤其是年轻时更应该探索不同的、有趣的音乐,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渐找到自己的音乐语言。

展现多元与创新,北京现代音乐节精彩进行时(图7)

  贾国平认为,风格其实与作曲家背后的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结。当作曲学子经过长期的学习逐渐完善作曲技术后,就会产生身份意识和文化意识,开始思考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能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每个人都深受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影响,要找到自己的个人意识、身份意识、主体意识,当这些意识逐渐形成后,它们就成为作曲家自己的风格。

  此外,在场多位作曲家对AI创作的前景都较为乐观,认为当下应该将人工智能作为辅助作曲的工具,学习它、了解它,懂得如何让它为我所用。

  展现多元与创新

  5月9日下午,参与研讨的11位青年作曲家的作品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上演。音乐会由中国-东盟当代乐团演奏,特邀青年指挥邢瀚成,青年演奏家苏唱、范临风等一众优秀音乐家为观众带来一次立足传统、面向当代的音乐之旅。

  姚晨的二胡与琵琶作品《思凡》是25年前他读书时创作的作品。有趣的是这部作品就是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首演的。作品的创作灵感来于昆曲,在充满张力的二重奏中,作曲家试图在中国音乐的叙事传统和开放的当代音乐语汇中寻找一种和谐。

展现多元与创新,北京现代音乐节精彩进行时(图8)

  古琴与钢琴作品《望川之三·邃谷》来自文子洋,“我是四川人,望川是眼望家乡的意思,《望川》系列作品表达了我对家乡的情感。”音乐会中文子洋担任钢琴演奏,通过钢琴的扩展技巧模仿古琴的演奏技巧产生新的音色。

展现多元与创新,北京现代音乐节精彩进行时(图9)

  梁楠的中音长笛独奏作品《寄生》,灵感来源于森林中缠绕的藤蔓植物,表达了病患与病魔之间的抗争。作品使用了一些超低音模仿呼吸,演奏者将吟唱和吹奏结合,表现了与病魔抗争、共生的状态。

展现多元与创新,北京现代音乐节精彩进行时(图10)

  覃锋达的小提琴与钢琴作品《山水有戏》采用“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作为音高系统,把小提琴的GDAE空弦音及五声性旋律融入音阶设计,让作品在音响上既有民歌的旋律性,又呈现泛调性的特点。

展现多元与创新,北京现代音乐节精彩进行时(图11)

  王阿毛琵琶独奏作品《关帝云长》是一部大胆的尝试,作品由单一的音高发展而成,用三个关于关公的故事设计了三段音乐,不同段落对应不同的演奏技巧。

  白超表示自己尝试过不同类型的作品,近些年,他更希望创作能打动自己,与观众产生共鸣的作品。《赋——钢琴三重奏》源于多年前作曲家秦文琛哼唱的一段蒙古族长调,白超将其作为音乐主题创作了该作品。音乐中能感受到广袤的草原、辽阔的天空,也能从中窥探生命的深意。

展现多元与创新,北京现代音乐节精彩进行时(图12)

  施兰的《源——为混合室内乐》由钢琴、打击乐、二胡和大提琴四件乐器演奏。大提琴和二胡,两种不同气质的中西乐器犹如阴阳两极。

展现多元与创新,北京现代音乐节精彩进行时(图13)

  罗麦朔《秋叶三则》是一部扬琴独奏作品。这也是近年来专注交响乐创作的他少有的独奏作品。通过静叶、飘叶、枯叶三个不间断的段落,作品描绘了“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意境。

展现多元与创新,北京现代音乐节精彩进行时(图14)

  《无词歌》是刘力创作的一首中提琴与钢琴作品,也是作曲家为此次北京现代音乐节特别创作的,“在这部作品中,我尽量用直白的、没有过多装饰的形式,表现音乐上的无穷尽。”

展现多元与创新,北京现代音乐节精彩进行时(图15)

  郑阳的《归去来兮·雪山之恋》是2019年中国交响乐团委约的竹笛协奏曲,首演后受到各方的喜爱。此次演出是竹笛与钢琴编制版首演,也是这部作品的第八个版本。作品用赋格段呈现了云南民歌素材,呈现出对生命、信仰、理想的认识与思考。

展现多元与创新,北京现代音乐节精彩进行时(图16)

  11部作品在题材上丰富多元,语汇上独具匠心,充分展示了当代青年作曲家与演奏家们卓越的创作才华与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这也正是北京现代音乐节的意义,“北京现代音乐节为梦想而生、与时代同行,未来将继续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现代音乐作品,让更多高质量的中国现代音乐作品走向世界。”

展现多元与创新,北京现代音乐节精彩进行时(图17)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Musiceditor

Copyright © www.fstt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是智库成都文化研究院、国智智库文化传媒中心 版权所有

公网安备 51010602001724号  蜀ICP备17030312号-8  邮箱:editor@fsttcn.com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可信网站认证    公安备案图标   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