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村村民在“尼的呀”田园综合体景区展示黑衣壮文化习俗 宾 阳 摄
“山前流淌着桃花河,阿妹唱山歌,河边洗云朵。山后有一片甘蔗林,阿哥吹木叶,用蜜酿生活……”秋日的午后,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坡荷乡中山村歌声飘荡,喜庆热闹。
村里历史久远的接龙桥吸引一拨又一拨游客接踵而来。身着盛装的壮族乡亲用高亢的山歌、清冽的米酒和灿烂的笑容迎接宾客。这个曾经的偏远村落,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旅游村,其中的“尼的呀”田园综合体景区,更是周边市县游客的“打卡”热地。
“这里的壮族风情多姿多彩,民风淳朴,田园美景清新自然,仿若仙境。”南宁游客小钊说,在这里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听黑衣壮山歌,品美食,欣赏别致风景,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那坡县居住着壮、汉、瑶、苗、彝等民族,壮族人口占比超过90%,其中壮族支系——黑衣壮人口约5万人。千百年来,当地黑衣壮群众以山头为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黑衣壮服饰、纺织、山歌等民俗文化至今保存完好,被称为壮族的“活化石”。
那坡当地黑衣壮寨,家家户户有蓝靛染缸印染黑布。村民自古以黑为美,崇尚自然,个个会唱“过山腔”山歌,歌声悠扬,情感饱满。“中山村依托独特的民俗文化及自然资源禀赋,打造了‘尼的呀’田园综合体景区,着力推进农文旅项目建设。”中山村的村干部说,农文旅融合既可加强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可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尼的呀’在壮语里是‘好的呀’,在黑衣壮生活地区流传的民歌中是常用的衬词。”那坡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旅游股股长周捍华说,黑衣壮至今仍保存着古朴完整、形式多样的民间歌谣,被誉为“广西民族音乐富矿”。中山村正是那坡壮族民歌的发源地之一,其特有的“同歌”文化是中山村的传统民俗,已传承了1000多年,现已发展成为当地特有的民族节庆“同歌节”。2006年,那坡壮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尼的呀”田园综合体景区,竹竿舞、收获节农产品展销、同歌节山歌对唱、村BA篮球赛、长桌宴、篝火晚会等众多颇富特色的民俗活动体验让游客应接不暇。“村民人美歌甜,热情好客,尤其是晚上的长桌宴、篝火晚会热闹喜庆,仪式感满满。”广东游客魏玲表示此行令她印象深刻。
“中山村文旅资源丰富多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振兴硕果累累。自2018年推进乡村旅游建设以来,当地村民通过参与百香果、野菊花种植等收入超过200万元。村集体350亩百香果基地,2023年以来累计收入100多万元。”周捍华说。
“我们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运作田园综合体,促进中山村及周边村屯百姓增收致富。”“尼的呀”旅游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黄国书介绍,随着“尼的呀”田园综合体景区成为“网红打卡点”,村民在参与黑衣壮民俗文化展示的同时,还参与经营民宿、农家乐、餐厅等,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此外,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参与景区运营等方式拓宽增收渠道,带动村集体年均收益13.6万元。
如今,那坡黑衣壮民俗风情旅游已成为广西民俗风情旅游的重要内容。2023年以来,“尼的呀”田园综合体景区接待游客达80余万人次,获评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
“唱着山歌搞旅游,把幸福的日子天天放在歌里过。”中山村的村民开心地说,歌唱新时代,唱响新生活,把山歌唱到山外去,把客人唱到山里来。(作者:记者 宾 阳,通讯员 莫 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