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守武:用全新的文化观指导推行文化强国战略

来源:中国发展网    发布时间:2018-08-28 09:50

  【中国发展网编者按】 本文是文化学者、自由撰稿人丛守武先生的一篇新作。文章观点别致新颖,见解独到。姑且不论其研究价值几何,起码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一介文化学者的思考和探讨,具有积极的意义。丛先生的观点和思考方向,对我们审视文化定义,考察文化现象,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或有裨益。这是本网发布这篇文章的初衷,认同和肯定丛先生努力思考和研究的精神。编辑对标题作了修改,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继“文化强国”之后,近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上又提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深入到中国传统哲学领域,挖掘出中国哲学的精髓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这是因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那么中国哲学的特色和气派在哪里呢?中国哲学怎样为“文化强国”甚至为建设一个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起到什么样的引导作用呢?在去年世界第46个环境日里,习近平主席讲话,再一次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发展的重要意义。习主席说: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这里就蕴含着中国哲学的特色、风格和气派。

  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于2013年,在对“什么是文化”、怎样用中国的哲学引导和作用于“文化强国”以及怎样“圆中国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一孔之见零散地发在网络上。2016年5月17日,将五、六万字的文稿归纳总量为一万多字的文章,以香港卫视记者访谈的方式在香港卫视“ 社会”栏目发布。

  要推行文化强国,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文化”,然后才是怎样用“文化”强国。或建立一个“文化的强国”。而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没人把“什么是文化”弄明白。关于文化的定义近两百条,连制定定义的人都感到困惑。现在采用的文化定义基本是“文化定义之父”英国的爱德华·泰勒的:“人类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总和叫做文化”(广义文化)。这种内涵无限外延无边的“定义”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是无法作用于任何领域,任何方面的:在中国早已有“什么是文化”的阐述和定义。老子道经的第二十五章对什么是文化给以描述;孔子主持编撰的对易经“賁卦”的阐述中给出了“ 文化定义”。将老子的描述和孔子的定义融合,中国的“文化定义”就跃然纸上了。

  中国的文化定义指出:“文化”不是名词,是动词。文化的源头在人类诞生之前,而不是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可为天下之母”,自然、人类、社 会都是文化之子。

  为了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文化定义,我试着构建一个新的文化定义模型:

  1、源头文化:宇宙物质能量有规律的释放过程,人类以意识、语言、图形、符号、文字、数字、图像、行为对这一过程给以记录、描绘的称之为源头文化;

  2、中段文化:人类以意识、语言、图形、符号、文字、数字、图像、行为对对自然、社会、国家给以记录、描绘的称之为中段文化;

  3、末端文化:人类以意识、语言、图形、符号、文字、数字、图像、行为对中段文化进行记录、描绘的称之为末端文化;

  4、泛文化:人类以意识、语言、图形、符号、文字、数字、图像、行为对依附于文化的经济、商业行为及其产品给以记录、描述的称之为泛文化 。

  文化总定义是:

  人类遵循宇宙物质能量释放过程的规律,通过模仿,以意识、语言、图形、符号、文字、数字、图像、行为对自然、社会、国家、观念给以记录 、描述、运用并置身其中的过程叫做文化。

  本定义与此前所有的定义有着根本上的不同。此前所有的定义,都是由人类“感触到的事物”给文化做出定义,本定义则是将人类“认知到的规律”记录和描述下来形成定义。 唯物主义辩证法说“存在决定意识”。承认“文化行为”先于“对文化行为的感知”而存在,才能给文化作出正确的定义。文化包含哲学的描述,哲学源于文化,人类在哲学领域的分歧都是“流派”的分歧,找到了文化的源头,也就找到了哲学分歧的根源,人类的认识论终将会有接近真相的归途。

  那么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新的定义呢?其核心意义是将文化源头推向人类诞生之前; 提出文化不是人类创造的,是文化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的全新观点。文化是人类共同的母亲。人类不可能创造自己的母亲,只是遗传和发挥了文化的基因作用(模仿和应用文化的显现),所以人类只有也必须敬畏文化,人类社会才会和谐发展;知道了文化是一种宇宙和天人合一的行为和规律,就明白文化不包含人类制造的物质部分,人类所制造的物质部分应归属于“文明”。文明是“文化的物质显现”,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作用于人类发展的过程。

  我们推行文化强国,振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用中国哲学,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求得永续发展。而由于人类认为是人创造了文化,于是就有了各个国家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一定程度上形成“文化”的根本对立而引起各种摩擦和 争端甚至战争,并认为这种对立是很正常而难以改变的。殊不知所有文化都有同一个源头,同一个母亲。

  认识到什么是文化,人类尊重和敬畏文化的发展规律,在同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就有了基础。

  将新的文化定义中的不同层面分别与人类社会、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相对应,制定出“天人合一”的规矩、制度、方法、路径,可为各国家,各 民族的共同和谐发展提出新的观念和思路,为和谐社会和强国的建立提出新的视角和思路;为建立和谐世界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哲学思考。

  比如,我们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能以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命运观”、哲学、思想、理论去覆盖另一个国家,但可以用这个国家的能够 涵盖人类的文化、“命运观”、哲学、思想、理论来推动,具备这种涵盖力的国家正是古老而又青春勃发的中国!

  话又说回来,那么如何以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推进文化强国呢?

  从新的文化定义我们得知,天体、自然、社会、国家都有自在的运行规律,运行规律就是文化(或者叫做“道”)。 我们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就能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说具体一点,文化强国可从价值理念、制度保障、发展道路、国民素质、国家形象等方面认定和推行。

  比如,我们的价值理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围绕我们的价值理念进行完善;发展道路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民素质通过学习马克思 主义和特色社会主理论和传统文化、革命文化,通过教育得以提高;国家形象通过外交和提升中国的文化影响、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得以提高。而这一切都应该是是顺应“文化的规律”而又在文化规律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是全人类的财富,把中国哲学用于文化强国,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也符合习主席说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苏格拉底被尊为西方哲学鼻祖,而老子比苏格拉底早诞生100多年。西方文明古国一个个落败与产生文化断层,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不衰。中国的哲学是人类最早而最强大的哲学,气派横亘天下。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请自行核实有关内容。】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经济 | 生活 | 本网

Copyright © www.fstt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是智库成都文化研究院、国智智库文化传媒中心 版权所有

公网安备 51010602001724号  蜀ICP备17030312号-8  邮箱:editor@fsttcn.com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可信网站认证    公安备案图标   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