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基础。
2011至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开展第一至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下称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共颁布了90个示范区和158个示范项目。这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对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2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2015年,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等,一系列大政方针政策的持续发力,这个工程更是得到深入推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各地的示范区(项目)创建单位在中央财政有限的资金支持下,多渠道筹集巨资投入公共文化建设,从设施、活动、内容、团队和制度等各个方面不断完善,成效显著。更为可喜的是,在示范区(项目)的创建中,各地勇于探索和创新,在实践中总结出诸多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带动性和示范性的特色经验,成为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股强大动力。
在广西,第一至第三批示范区(项目)创建中,共有来宾、玉林和防城港三个城市成功创建示范区,有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桂林市临桂区、柳州市鱼峰区和柳南区四个县区成功创建示范项目。这些示范区(项目)的创建,和以往一评了之不同,更重视创建过程,包括创建申请、基础论证、过程管理、制度设计课题研究、现场验收、总结答辩、综合评审、后期提升等多个环节和要求。这确保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建和发展同步并行,是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的一个强有力的抓手。
客观而言,广西的七个创建单位所探索的经验极具典型性和先进性,在特定区域乃至全国都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来宾市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创造性地把各部门服务基层的资源整合集中使用,破解了各自为政的壁垒,起到了"小财政办大文化"的良好效果;玉林市的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通过制度引领,发动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和管理,创新了全民参与的方式;防城港市借助"地缘相接、海缘相连、人缘相亲、文缘相近、城缘相交"的比较优势,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数字化、制度化"建设,发挥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先行效应,更好地实现边海地区群众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和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构建起边海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此同时,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乡镇文化站垂直管理创新"、临桂区"农民画产业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鱼峰区"地方特色文化传承机制创新与实践"和柳南区"为城市工业老区特殊群体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均堪称经典,在扎实的创建实践中探索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各种特色经验,破解了一系列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难题,从学术理论、制度设计、观念革新、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广西这七个单位的创建过程中,作者作为制度设计的负责人或参与人全程跟踪,与各个课题组成员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数以百次的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召开了数十次的研讨会、座谈会和论证会,每个项目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计了近二十项政策制度,指导创建实践,并形成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巩固研究成果,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和持续性。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项目)无疑是最典型的案例。为了让这些创新性做法和特色经验惠及更多地区,本书将广西的第一至第三批示范区(项目)结集出版。本书呈现的内容包括地区背景、案例介绍、制度设计、实践内容、创新成果、经验亮点、专家点评和社会关注等八个方面,旨在解剖麻雀,为广大文化管理者、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相对完整、具体和深刻的案例参考。(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