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韩 鹏
随着国家对黄河发源探索工作的日益重视,黄河文化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进行。自然黄河、人文黄河与伏羲居住地、伏羲太极八卦文化产生之间的历史文化渊源,也正在被揭开神秘的面纱。
华夏民族把伏羲称作“人文始祖”,因为他开辟了华夏民族的人文天地,肇始了华夏民族的原始文化、历法文化。如何运用伏羲肇始的原始文化、历法文化,研究、论证和阐发好中国故事,用上古时期华夏民族的思想理念、创世方法和历法文化,破解伏羲氏族、九州、中原、中国的最早发源地及其规律问题,是华夏文明探源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
根据自己对伏羲太极理论、历法文化的理解,联系史典、遗存关于伏羲出生、居住、肇始太极八卦、河图洛书文化等记载和中原文化传承,现在谈一谈伏羲、八卦与黄河、九州文化问题:
一、伏羲文化发源与认证浅述。
关于黄河、大洪水、伏羲、河洛文化、九州、中原、华北平原的发源和形成,归纳起来,简述如下:
大约240多万年前,第四纪冰川出现。末期,冰雪开始慢慢融化,大地上的河流开始出现,类人开始演变为人类,并开始向生存环境好、食物丰盛的东部海岸线迁徙。晚期智人(新人)阶段(25万年-3.5万年前),开始生活、居住在河南许昌灵井、新郑具茨山、郑州樱桃沟老奶奶庙一带,时间大致在10—2.5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
(二)大约12.5—1万年前,自然黄河的上、中、下游全线贯通,成为海洋性河流。对于黄河下游而言,也称“大洪水爆发”。洪水自黄河下游的河南荥阳桃花峪、武陟、辉县孟门一线东部,流入东北部的渤海、东南部的黄海,开始冲积形成黄河下游首端最早河洲、瀛洲的历程,为九州、中原、华北平原的形成奠基。
(三)大约1万前后,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结合部的现代人,也称“燧人氏”,开始向黄河下游、洪水泛滥冲积形成的河(瀛)洲地区迁徙,在澭(鸿沟、汴河)沮(濉、睢)会合的震(雷、雷夏)泽,孕育了伏羲、女娲氏族。震泽,位于伏羲八卦文化的震卦,即东北部、立春之位,故曰伏羲“帝出于震”。
(四)伏羲在黄河下游首端、洪水泛滥之地的荥(洛)河、鸿沟流域,肇始了太极八卦文化,也是中国最早的历法文化。因伏羲八卦文化由道法自然的天象河图,演变成地形落(洛)水而来,故合称“河图洛书”文化,即“河洛”文化。河者,指星辰组成的天汉、银河、天河等;洛者,指自天河降于地形的落(洛)水,伏羲将其契刻在神龟甲骨上记载、传世,也称“契文”、“洛书”等。
(五)古人认为,“河洛”文化就是“河图洛书”、“八卦”文化。因此,研究、论证和认定伏羲及其肇始太极八卦文化的发源地,必须符合八卦历法文化的法则规范,必须与太极八卦、即河图洛书文化中的四象四方四季、五行五方五色五帝、八卦八方八节八风、九宫九数九州的天象地形和方位时节互为支撑,彼此对应,才是对上古时期华夏民族基因文化正确、客观的继承和弘扬,才不至于背离上古时期华夏民族肇始的基因、历法等优秀传统文化。
(六)不能运用伏羲太极八卦、即历法文化,论证的伏羲出生、居住、建都、下葬之地,就不可能确认上古时期伏羲及其太极八卦文化、河图洛书文化的真正发源地。即便有伏羲及太极八卦历史、地理文化传承,充其量也只能是传承地、传说地。
(七)伏羲太极八卦文化,是一个创世思想、创世方法与天象地理、历法文化多位一体的完整体系,具有理论、实践、天文地理上的一致性特征,是华夏民族自然观、世界观、创世观、唯物观、哲学观形成的基础。因此,研究伏羲太极八卦文化及其发源地,不可无视对其思想、方法和天文地理、历法等方面知识的综合性研究,任何将其割裂、背离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二、伏羲用“天人合一”理念肇始“中”文化。
大约12.5一1万年前,黄河上、中、下游全线贯通,河南荥阳、武陟、辉县东部,即黄河下游首端的洪水,开始冲积形成河(赢)洲、中土,成为九州、中原、华北平原的肇始之地。
河南荥阳、武陟、辉县一线,正处在黄河中游、中国地势海拔2000-1000米左右的第二阶梯,与黄河下游、中国地势海拔500米以下的第三阶梯结合部地理之位,也正是黄河中游向下游倾泻的河落(洛)之位,河图洛书、河水洛水文化在此地应运而生。
燧人氏自黄河中游末端的河南沁阳、巩义、登封及嵩山东麓一带,开始向黄河下游、四面临水的河(瀛)洲、中土(西周称卫国为“东土”)之地迁徙,大人氏雷神与风姓华胥氏在黄河、济水支流澭沮(鸿沟、睢水)会合的“震(雷、雷夏)泽”,孕育了伏羲、女娲氏族。
伏羲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于“天地之中”为根本大法,在其居住黄河下游、中土之地的鸿沟(蔡水)、睢水(汴河)交汇的开封古陈留之地,即天象河汉降落地形的洛水流域,“中分天下”之地,创造了阴阳和合于太极、一、中的河图洛书文化,即先天八卦文化。因上古时期的开封地处阴阳和合“两仪”之地,故春秋时期的开封也称“两仪”和合的“仪”邑;北宋时期,因宋神宗效法古人“以神设教”的河图字符“天书”降临,又称“祥符”之地。太极八卦文化,就是“河图洛书”文化、“河洛”文化、“龙马负图、神龟驮书”文化、“祥符”文化。
河图洛书文化,上应天象河汉星辰,下应地形落水山川,中应人事万物,是“天地人合一”于“天地人之中”创世思想和方法的产物。伏羲仿照河图所画八卦、洛书的载体,是神龟甲骨,故称“甲骨文”“龟书”;是陶器,故称“陶文”;是青铜器,故称“铭文”。所画八卦、洛书,也遵循着肇始“河图洛书”的“六法”自然法则,所创造的符号文字、理数文字、象形文字,是华夏民族的人文之始,也是伏羲被华夏民族称之为“华夏人文始祖”的根本原因。
河图洛书文化最早规范了阴阳、乾坤、天地之位,故称伏羲开辟了人文天地;最早规范了方位、时节,故称伏羲创造了中国历法文化。太极最早在阴阳“两仪”和合的一、中之位,故华夏民族世代传承“负阴抱阳”、“守中归一”的祖训法则。
伏羲出生在先天八卦的“震卦”之位,故《易经》称“帝出于震”。“震”即先天八卦的“震卦”之位。“震卦”在八节的“立春”时节,伏羲也称“春帝”。震卦在八方的“东北”、八风的“条风”之位。
“条风”之地,伏羲时期称“苍梧(牙)”,炎帝时期称“长沙”,帝喾时期称“九嶷”,舜禹时期称“鸣条”。震卦在伏羲划分九州中州冀州的东北州“亳(薄)州”之位,故开封古陈留东部方上古时期称“亳”,与伏羲苍梧、炎帝长沙、帝喾九嶷、舜禹鸣条同地,也与八方东北、八节立春、八风条风同位。
上古时期的“鸣条”,在东夷人舜帝居住的“中土”“东土”之地,不在中原的“西戎”“南蛮”之地。当今山西运城“鸣条”、广西梧州“苍梧”、湖南省会“长沙”和宁远“九嶷”之地,正是上古时期华夏民族在中原肇始历法文化,不断向四面八方传承的一个缩影。
在伏羲八卦、十二地支文化中,南为乾、为天、为(荥、汴、汳)河、为午马(朱雀),故河图出自乾、天、南方、南河、龙马之位;北为坤、为地、为洛(济)、为龟书(玄武),故洛书出自坤、地、北方、北洛、神龟之位。因河南洛阳不具有“南河、北洛”的地理环境,故洛阳地区不是伏羲时期的“河图洛书”、即“河洛”“八卦”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在伏羲创造的“天地人合一”文化中,人居太极、一、天地之中之位,故称“混沌”“昆仑”“一元之始”“天地人之中”。伏羲肇始的太极和合文化,也称“一元文化”。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始终不渝地坚守着“执中致和”“抱元守一”的思想文化理念和德道价值观底线。
在伏羲五行文化中,伏羲居东方、春季、木位,故伏羲称东方帝、春帝,有木仁之德;中央为中土黄,故轩辕氏为中央帝、黄帝,有土信之徳。其他五帝各有五方、五色、五德属性,遵循着历法文化的基本规律、道德文化的根本规矩。
在伏羲所划九宫图、九州文化中,“中土黄”为五(中央)宫、中央(冀州)州之位,故三皇五帝、夏商诸王均居住伏羲九州的中央州,即冀州,也是太极、一、天地之中之位。
大禹重新划分九州后,冀州在东江、南淮、西河、北济“四渎”的中央之水,即荥河、鸿沟流域,也是九州中央之州的中州、豫州之地,故鸿沟也称中央之河、之水,具有调剂黄河下游“四渎”的重要功能。因此,豫州又称中央之国(郭、或),简称“中国”。
伏羲八卦文化、河图洛书文化的世界观、创世观,是“道法自然”“天地人合一”于“天地人之中”的世界观、创世观,故伏羲后裔视“天地人之中”为华夏人文始祖、先祖世代居住的神仙圣地;伏羲后裔传承的太极八卦文化,也称“中和”文化、“中正”文化、“中庸”文化,简称“中”文化;华夏民族以三皇五帝居住的都、城、邑,名称“中土”“中央”“中州”“中原”“中国”。“中土”“中央”“中州”“中原”“中国”等创世而立,是“中”文化指导、育化和发展的结果,具有义同地同的历法文化特征,本质上反映的都是“道法自然”的太极文化。
故称伏羲肇始的太极文化,是华夏民族世代坚守的一元文化、一中文化、基因文化、元点文化。华夏民族也世代认可肇始华夏人文基因的伏羲,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
三、伏羲肇始八卦文化与所划九州地理定位。
伏羲在黄河下游首端肇始的先天八卦,是道法自然天象河图降落于地形,在龟书甲骨上所画的“洛书”“龟书”。古人将其称之为“河图洛书”,又称“河洛”文化、“龙马负图”文化、“龙图龟书”文化、“易”文化等。
伏羲先天八卦,是华夏先民最早遵循的历法文化。
(一)从历法文化的角度理解,先天八卦具有以下含义:
1、八方,即四方:东、南、西、北和四禺:东北、东南、西南、西北。
2、八节,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3、八风,即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也有它说,但均与八方、八节相对应)。
4、八卦卦位、八方与八风之间的关系是:
广莫风对应北方、冬至、坤位;
条风对应东北方、立春、震位;
明庶风对应东方、春分、离位;
清明风对应东南方、立夏、兑位;
景风对应南方、夏至、乾位;
凉风对应西南方、立秋、巽位;
阊阖风对应正西方、秋分、坎位;
不周风对应西北方、立冬、艮位。
(二)伏羲依据先天八卦、即河图洛书的九宫图,划分了以“冀州”为中央州的九州,“中央州”也称“中州”:
南方、九宫,为南方州、次州;
2、北方、一宫,为北方州、泲州;
3、东方、三宫,为东方州、阳州;
4、西方、七宫,为西方州、弇(兖)州;
5、西南、二宫,为西南州、戎州;
6、东南、四宫,为董南洲、神州;
7、西北、六宫,为西北州、台州;
8、东北、八宫,为东北州、亳(薄)州;
9、中央、五宫,为中(央)州、冀(泲)州。
由此,伏羲就创造了以黄河下游首端、洪水冲积河(瀛)洲为基础划分的,以冀州为中央州(国)的九州。成为了尧、舜、禹时期治水后,夏代以豫州为九州中央州(国)的先声。
伏羲时期,因黄河下游冲击的河洲平原尚小,所以,最早划分九州的面积也不大。
到了大禹治水黄河下游首端、九河横流的洪水时期,按照四象、五行文化疏理了与“四方”“五色”相对应的“四渎”,即东江、青水,南淮、赤水,西河、白水,北济、黑水与中央水、黄水,即荥河、黄沟、鸿沟。荥河、鸿沟也是华夏民族最早人工治理的、具有调济黄河下游四方“四渎”功能的“中枢之水”。因而,也称上古时期中分“中国”的“鸿沟”,为“河沟”“中国河”“大运河”“人工运河”等。
而大禹重新划分的九州,因黄河下游洪水的不断冲积,面积日益向东北渤海、东南黄海方向扩展,形成了后来的“三原” 即黄河下游东北部海河平原、中部中原、东南部黄淮平原的雏形,也是华北平原形成的先声。
古人将黄河,称作是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产生的母亲河,主要在于说明,华夏民族和文字、文化、文明的发源地,在黄河下游、洪水泛滥冲积形成河洲、九州、中土、中原、中国、华北平原之地;黄河是“四渎之宗、百川之首”,也主要是对黄河下游的中原、华北平原的地理环境来认定、阐述和传承的。
然而这一切,都是以伏羲肇始的太极八卦、即河图洛书文化、历法等文化,为根本法则和原始依据的。(作者系开封市政协文史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