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简称“珠江学院”)举行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国际学术论坛。主办方介绍,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旨在聚焦非遗影像研究论域,探究粤港澳大湾区丰厚非遗宝藏和非遗影像传播规律,传承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专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的成立,填补了广东在非遗影像传播研究领域的空白,补全了中国非遗研究的南北版图。
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成立
当天上午,来自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社等高校和机构相关专家,粤港澳地区和国际知名学者,以及广东省内相关部门、相关市县非遗保护一线的领导、业界人士共40多人,参加了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非遗与影像的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表达空间,具有对民族文化基因进行“编码”和“重组”的现实意义。珠江学院副校长陈义明在致辞中表示,该校作为以传媒艺术专业为办学特色的高校,并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转设更名为广州传媒学院,有责任和义务为非遗传承、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珠江学院将致力探索出一条非遗影像传播专业建设的发展路径,切实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社会的文化建设与传播、弘扬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广府文化为表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而多元,亟待影像的记录、研究、确证、发掘、保存和弘扬。广州市从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张志坚表示,通过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地方和高校达成战略合作,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广州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安勇则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的成立,填补了广东在非遗影像传播研究领域的空白,对抢救、保护、利用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重要作用。从非遗工作层面来说,影像的技术能够原生态地、完整地完成对非遗的记录,是值得行业工作者重视的领域。
研究非遗影像的资深学者、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刘广宇被聘为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学术总监。他表示,非遗影像是非遗进入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推手。非遗要进入公共领域,必然要经过传媒的广泛传播。保护非遗,就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它的生命力,这包括了记录、确证、保存、保护、研究、传播、传承等,而影像正是贯穿于非遗保护的每一个环节。
在成立仪式上,珠江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张静民教授代表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与广州市从化区、韶关市南雄市的文旅部门签署合作协议,与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签署委托协议。陈义明和张静民为学术顾问和媒体顾问颁发聘书。
今年将首招非遗影像传播本科班
非遗影像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与现实之间的摆渡者和见证人。目前,广东省相关高校的研究机构还少有对此领域展开专门的研究。主办方介绍,珠江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学科愿景,以非遗情怀和历史担当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将促进该校的科研和教学发展。以此为契机,该校的传媒学院力图“抢占”非遗影像传播领域的一个学术高地,借以聚合更多大专家、大学者和优秀青年教师,组成强大的科研队伍,积极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力争早日开花结果。
同时,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传媒学院将各专业(摄影、影视制作、戏导、播音、广编、戏文等)链接到到一个共同的着力点。围绕非遗影像传播的研究,各专业真正做到教、学、研、产四位一体相结合,共同努力去挖掘、去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非遗人物和故事,并结合课程教学,将这些非遗人物和故事搬上舞台、制作成影像节目,让非遗影像传播与研究融入到学院的课程建设和人培方案中。
据悉,传媒学院计划在2023年9月尝试首招一个非遗影像传播的本科班,培养专门从事非遗影像传播的人才。通过专业培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非遗影像制作和传播技能,从而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学术论坛聚焦非遗影像传播的“数字创新与传承”
当天下午,“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数字创新与传承”国际学术论坛举行。珠江学院副校长袁炎清在致辞中表示,该校将以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为圆点,以传媒艺术专业为特色,在学术和科研上不断拓展。
论坛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的历史记载与文化重建、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发展研究、数字技术时代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现状和愿景、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影像创研的应用、推广与合作创新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博物馆与数字非遗展示等相关议题,进行热烈探讨。
美、日、德、韩的专家学者线上参加论坛。日本学者、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沓名美和分析了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南加州大学教授、奥斯卡奖、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制作人米切尔·布洛克分享了文化纪录片的拍摄,认为纪录片真实地展现了人的生活、情感、行为和习俗等,记录了人类的文化和历史;德国柏林国际短片节主席海因茨·赫尔曼斯介绍了德国通过影像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德国联邦档案馆是政府的官方档案馆,保存了德国公共的和私人的影像记录;韩国加图立大学教授蔡庆珍则表示,韩国政府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有义务每年向大众公开一次技艺或功能,相关视频被记录并逐年管理。
线上分享的专家还有中央新影集团周兵导演工作室艺术总监、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周兵,他表示,他们的团队现在制作纪录片的方向集中在表达中国传统民俗民风在东南亚等华人地区的呈现,将致力于以影像的方式寻找海外的中国文化传统。
“香港通过电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开设面向退休人士的非遗文旅课程,推广中医药绘本”“非遗影像能够占所有影像产品的五分之一,但是大多层次感不足,关键的问题是大多数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处理过于功利化”“人是有温度的,人与手艺直接有着多元的变动的复杂关系,非遗影像在这个方面向社会提供了价值”“非遗的文本表述逐渐从文字向影音的转变,非遗档案的影像化为非遗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确实应当在形而上的角度上从整体的理论体系来对非遗议题来进行全面关照”“影像可以消除非遗与生活的割裂”“通过非遗影像的制作可以让年轻人在情感和认知上与非遗建立十分具体的链接”“影像传播不应陷入情绪化陷阱,应当回归非遗本体”“成立非遗影像传播研究中心,从学科的角度作为思考的切入点是一种创举”……在论坛现场,香港珠海学院教授李均杰、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刘湘晨、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刘广宇、清华大学教授梁君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朱靖江、兰州大学教授王海飞、云南艺术学院教授王跃、深圳大学教授王婷、暨南大学教授郑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社副主编高舒博士以及南雄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温春花等分享了各自独到而精彩的观点以及建设性建议。(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