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子进京赶考住会馆免费,你以为那是白住?其实那是风投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2019-01-29 09:28

举子进京赶考住会馆免费,你以为那是白住?其实那是风投(图1)

湖南会馆

  明清时,虽然还没有官办的驻京办事处,但民间自发形成的“驻京办”——会馆却蔚然成风,那时候,进京赶考的学子,经商的商人,常常会到会馆暂住。

  在清光绪十年,北京的大小会馆就有近四百家,如果加上行业公会办的工商会馆就更多了。这样进京的赶考举子和商贾都有处可住。地方会馆是同乡性质,住在这里方便,没有语言、习俗障碍,对于举子,会馆大多免费,要收钱也是象征性的意思意思。

  免费!今天你去各驻京办住住试试?门儿都没有。

举子进京赶考住会馆免费,你以为那是白住?其实那是风投(图2)

  就算你考了个省状元,拿着清华录取通知书到驻京办想刷脸白住店,也是行不通的。当年一介书生,能免费住会馆,想想还是蛮有人情味,一方面举子离家进京,人地生疏,介于乡谊,老乡之间给予一些帮助也是情份;关键“免费”更是一种风险投资,赌的是人才——假如举子真中了状元、榜眼啥的,那对会馆,对同乡人来说好处是大大的有。考中科举做了大官后的一些举子,也会兴建会馆以利乡人,像后孙公园胡同规模宏大的安徽会馆就是李鸿章当年号召集资修建的。在京的这些会馆无疑成了建立同乡关系网的一个枢纽。看看清末那些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等风云人物无不是会馆的常客。

  在明代,有些会馆开设在内城,而清代施行满汉分居,会馆多设在城南,如崇文门外和宣武门外,极个别设在内城系明代所建,如浙江镇海会馆就设在东城东华门附近,试馆专门为进京赶考的举子服务,为方便考试,喜欢设在贡院(今建国门内)附近,安徽庐州试馆就设在东单观音寺胡同,而它的会馆设在前门外石头胡同。这些文化人集中在贡院附近,聚在一起,总免不了交流下参考资料、字画啥的吧,于是装裱材料的商户也扎堆在附近为学子们服务,也就有了后来的东西裱褙胡同(现今北京晚报大厦旧址)。

  会馆多是集资或居京的官员和富贾资助兴建的,根据各地财产实力大小和进京人数多寡,会馆的规模大小不一致。清末民初,在原宣武区170多条街巷中有511座会馆,1949年的统计,广东省大小会馆有房2479.5间,浙江省大小会馆2468间,说明这两个省在历史上经济就繁荣。而台湾与内地来往困难,进京者少,会馆只有23间房,值得欣慰的是台湾会馆算是今天保存最好的会馆。在取消科举考试之后,许多会馆将多余房屋出租,成为北京住房资源的一部分。民国之后,会馆的作用更为淡化,差不多都成了出租房,由吃瓦片儿的大房东、二房东掌控,许多会馆成了大杂院。

举子进京赶考住会馆免费,你以为那是白住?其实那是风投(图3)

南城上斜街东莞会馆遗存

  广安门至珠市口大街以南的会馆最为密集。有一条街上会馆尤其多,那就是宣南的上斜街。上斜街这条不足一公里的街上,集中了不少会馆,从东往西依次有:河南会馆(现基本无存)、吴兴会馆、太原会馆、四川会馆、番禺会馆和东莞会馆。

  其中河南会馆规模尤为可观,其建筑风格十分讲究。会馆1861年由户部侍郎毛树棠修建,同治十三年(1874年)会馆祠堂北建报国堂,为祭祀岳飞而建。会馆内连同乡祠、听涛山馆、洛社等,共大小厅堂斋舍约150间,总称嵩云草堂。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废除后,嵩云草堂设立河南公立旅京豫学堂,民国初为京兆私立河南中学。1928年改名为北平私立嵩山中学,中学内西北隅增设了嵩山小学,1952年并入上斜街第二小学,成为该校的南校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曾一度组建北京204中学,现为青少年科技馆。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经济 | 生活 | 本网

Copyright © www.fstt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是智库成都文化研究院、国智智库文化传媒中心 版权所有

公网安备 51010602001724号  蜀ICP备17030312号-8  邮箱:editor@fsttcn.com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可信网站认证    公安备案图标   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