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折不扣英雄世家——折家将

来源:中国文化观察网    发布时间:2021-01-18 13:12

  杨家将满门忠烈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我们在歌颂杨家将的同时,也有必要在历史的深处重新拾起鲜为人知、与杨家将同一时期,堪称中华第一将门的折家将(折作姓时读shé,同“佘”音),他们的功勋,比故事里的杨家将更为出色。折家将与杨家将皆为宋代“西北长城”,杨家将三代为将,折家将则十代为将,史上唯一。从史料记载看,有关杨家将的文献资料约有15万字,有关折家将的资料约20余万字,其中有名者更是远过杨门。但宋代后,杨家将声名日盛,而折家将却寂寂无闻,个中原委,值得深思。有学者认为,北宋末年折家将血战金兵,金人恨之入骨,灭北宋、窃府州后便大肆抓捕北方折姓,折氏家族被迫隐姓埋名,其中不少改姓“佘”;典型如杨业妻子折赛花(也即著名的“佘太君”),就被后人改姓佘。历史有时虽很残酷,但也掩盖不住折家将与杨家将同样的忠勇气节与报国情怀。下面就以一直被后世敬仰的“佘太君”为切入点,来说说可歌可泣的折家众英雄。

  *一代巾帼,两门英烈

  各种演义、故事里的佘太君,本名折赛花,是帮助宋太宗攻灭北汉的著名将领折德扆的女儿。因为她,历史上著名的杨家将和折家将连成了守卫西北边塞的“长城”。

  当年,折家将与杨家将都在北境捍卫北宋边防。折家将一直镇守在府州城(今天的府谷县所在地),杨家将的籍贯在麟州(今天的神木市所在地),镇守在晋北一线(云州、代州),两地互为犄角,相互策应。两个家族之间,因为一个号称“无敌”的大将杨业和一个巾帼英雄“佘太君”而成为抗敌一家人。清光绪年间的《保德州志》中记载:“杨业……事北汉为建雄军节度史,娶折德扆女。”折德扆之女就是折赛花。

  关于两人相识相恋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历来被人津津乐道:据说均出生在将门的折赛花和杨业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在一次抗击契丹的战斗中,两人共同抗敌,大获全胜,双方爱意渐浓,于是相约以武相会,地点选在府州城的七星庙前。两人你来我往战了很多回合,不分胜负。杨业想,我堂堂男儿不能输在女流之辈手里,于是瞅准时机,使出杨家将看家本领“回马枪”,挑定折赛花的战袍将她拽于马下,折赛花不甘示弱,抛出走线锤也将杨业拽下马。杨业担心折赛花受伤,想撩起她战袍查看,折赛花含羞跑进庙里,于是两人在七星庙里表达了情意,结为夫妻。七星庙也因杨、折联婚的纪念地而闻名于世,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折赛花嫁给杨业后,协助丈夫七年抗辽,威震雁门,后来杨业受人陷害不幸殉国,折赛花再三上书为丈夫鸣冤,最终使监军王侁等人受到处罚。其后,折赛花又协助儿子杨延昭抗击辽军,戍边二十多年,成为辽军的克星,最终被尊封为“太君”。虽然正史上对折赛花的记载不多,但她那忠心爱国、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却通过演义故事等,深深地印在老百姓心中。

不折不扣英雄世家——折家将(图1)

  *一座英雄城,十代英雄汉

  府州城是一座由石头累积起来的英雄城。

  说起府州城的来历,就得说到折家前三代英雄折宗本、折嗣伦、折从阮。折氏家族属党项族,从唐武德初即迁居当时只是小镇的府谷一带。唐末,天下大乱,当时,折宗本在战乱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战将,被任命为都知兵马使,领绥、银、麟等州,成为折家在府谷一带事业的奠基者。其子折嗣伦,继承父志,集聚实力,“人争附之”,升为麟州刺史,成为麟、府的真正统治者。因为折嗣伦的努力,府谷由最初的镇级建制升级为县。一年之后,升建府州,“以扼蕃界”,并以嗣伦之子折从阮为府州刺史,自此,府谷升格为府州。担任刺史后,折从阮将折家军由石塘关移防至留得人堡(即后来的府州城),采石筑城防御,居险自守。自此,一座由主要石头垒成的,周长2千余米,形似靴状的州城建设起来。如今,这座“西北依山为城,东南因河为池”的千年前古城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不折不扣英雄世家——折家将(图2)

  在折家前三代将领的影响下,一代又一代折家英雄汉,几乎参加了抗击契丹、消灭北汉、抵御西夏的所有军事行动。在一场又一场的战役中,他们大多充当先锋与统帅,尤其是西夏崛起后,折氏家族更是陷入了与西夏漫长的苦战之中,前仆后继,浴血疆场,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折家名将,累计起来刚好十代。其传承体系(每一代的代表人物)为:折宗本——折嗣伦——折从阮——折德扆——折御卿——折惟昌——折继闵——折克行——折可适——折彦质。第十代折彦质曾任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是以武将之身挂了副宰相的高位。

不折不扣英雄世家——折家将(图3)

  在折家将众多将领中,折德扆、折继闵、折克行、折可适是典型的常胜将军,特简说他们的轶事。

  折德扆因功而获子孙世袭。折德扆就是大名鼎鼎的“佘太君”折赛花的父亲,早年随后周世宗柴荣征战,有力打击了北汉分裂者。柴荣深感折德扆抗拒北汉的功劳,升其为永安军节度使。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称帝,建国号为宋,折氏自然归宋。建隆二年(961)折德扆入朝,赵匡胤有感于他平北汉一马当先,并为了继续牵制防御契丹和北汉的进攻,给予折氏优厚赏赐,并特别允诺“尔后子孙遂世为知府州事,得用其部曲,食其租入”。自此,折家世袭为将。

  折继闵出征,每战必胜。折继闵是折家第七代将领中的领军人物,他熟读兵书,多谋善断。在西夏魔王李元昊驱军侵宋时,折继闵率部与西夏五年间三十多次交战中,“攻则克,守则固”,战无不胜。

  号称“折家父”的折克行。折克行在边关将兵30多年,身经大小百七十战,杀敌盈万,招降数千家,未尝败绩,羌人呼为“折家父”。

  “真将种也”折可适。折可适是折克行的儿子,“未冠有勇,驰射不习而能”,是天生的战斗高手,被时人称为“真将种也”。有一年西夏军十万人入侵,折可适通过谍报、闪击战,带八千骑兵绕到敌人背后,大砍大杀一番,差点活捉了西夏军统帅、战争狂人梁太后。

  还有一件轶事值得一说,根据保存在西安碑林的折家第九代将领之一的折可存《墓志铭》记载,宋江、方腊二人均是折可存俘获。这与正史所载完全不符,可能成为千古之谜。

  *十六字家训,三百年传奇

  “以武立家,忠勇立世,效忠朝廷,浴血塞外”,是折家将第三代英雄折从阮为族人定立的家训。该家训的灵魂是“囯家至上”、“民族至上”,折氏家族自觉地将个人利益、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融为一体,传承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折氏后人。折家后人又以实际行动、甚至鲜血和生命很好地诠释了折家祖训的精髓。

  “以武立家”强调折家军弘扬先祖尚武传统。世代习武者多,习武而成为武将者占比就少了,世代为武将者尤其稀少。折家能做到这一点,与他们的家训是离不开的,折家男丁不满十岁都要学习武术;不但研习武术,还研习兵法,熟读韬略。这种良好的危机意识和超前的战争准备,正是折家能够绵延近三百年的底蕴所在。

  “忠勇立世”是折家将的传家法宝。从第一代折宗本开始,就有“临危致命,不顾其死,见义有勇”,还有折克行“勇于用兵而仁于拊下”等均载入史册。折家将世代忠勇,在兵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敢与强大的西夏与辽国争战,并多次创造出以少胜多的战功,全在“忠勇”二字。折家将曾多次获得朝廷奖励,并被授予“忠勇”旗。

  “效忠朝廷”是最大的家国情怀。在古代社会,效忠朝廷,就是效忠国家。只要是汉文化建立的中枢王朝,折家都会毫无保留地效忠。正因折氏家族的血统特殊和忠诚,所以虽然改朝换代,历代的中原王朝统治者都选择相信他们,史载“昔王感公有大忠”。

  “浴血塞外”四个字,将折家将世代抵御外族侵扰,浴血奋战、不怕牺牲、不畏艰苦的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一个家族能够在环境极为恶劣的塞外,为保境安邦,以寡敌众,与敌人东征西杀,通贯五代、北宋,史上唯有折氏家族。

  从五代末至南宋初年,折家将先后出了四位节度使、十三位世袭知州,传承近三百年,“国家赖之”、“无负与宋”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将门世家”。在众多折家将领中,死于军中或战死沙场的那些英雄常使后人泪满襟,简要介绍几位。

  为国尽忠,死于阵前的父子将军:折御卿、折惟昌。折御卿是折德扆之子,是平北汉的大功臣。在子河汊一役,匈奴大将韩德威以万人来袭,被折御卿打得大败。年底时,韩德威听说折御卿病了,又带兵来犯,企图报子河汊一役之仇,折御卿带病上阵,“德威闻其至,不敢进”。御卿抱病临阵,其母派人到军中欲召回御卿就医,御卿答到“…死于军中乃其份也。…忠孝岂两全”,病死军中,年仅三十八岁。他的次子折惟昌,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五月抱病领军,护送河东路运粮于麟州,其僚佐劝其暂休兵,他却回答:“古人受命忘家,死于官事吾无憾也。”仍顶风沙行军,卒于道中,年仅三十七岁。

  战死疆场的折海超、折惟信。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秋,河西叛羌某首领,引西夏人头领李继迁之众来掠麟州万户谷(今属神木市),知府州折惟昌与从叔巡检使折海超、弟供奉官折惟信率兵迎击,但终因寡不敌众,惟昌左臂中矢落马,急摄弓而起,得裨将马突围而出,战斗中,折海超、折惟信牺牲。他们在明知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仍舍小家为大家,英勇赴死,充分表现了折家军忠于国家的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曾经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毛岸英》第十集里有一段毛泽东主席带着毛岸英在府谷折御卿墓碑前的对话,毛主席所举折御卿38岁抱病出征宁可战死沙场的故事,既深深感动了剧中人,更感动了众多观众,正所谓:

  一门浴血英雄胆,

  十代刀光剑影寒。

  只解沙场为国死,

  何须马革裹尸还!

不折不扣英雄世家——折家将(图4)

  *英雄史诗,荡气回肠

  折家将一代代人浴血奋战,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后来的文人骚客也留下了不少歌咏文赋诗词。

  早在宋朝时,折家第九代名将折可适的故事就被不少文人敬仰,如诗人朱琳《挽折经略》诗中有一句“笑取天都摧右臂,坐安陇渭肃西边”写得非常传神。再如著名诗人李之仪的《挽折经略》:

  月掩天边毕觜星,俄传丹旐出新铭。

  凯歌尚记都门路,画像空留紫殿屏。

  汉地拓馀烽自远,大营拔处草常青。

  他时再见西安府,涕泪徒能想盛名。

  末代折家将的领军人物折彦质,是折可适之子。他文武兼备,曾与岳飞、韩世忠等协力抗敌,与金兵血战,后因功升任到参知政事。但是在南宋初年投降派当权之际,折彦质因为谴责秦桧投降行径,连遭贬逐至海南儋州,即当年苏东坡贬谪之地。秦桧死后,他才得以复出,但已垂垂老矣!折彦质不但是个武将,也是一个有文采的文官,《全宋诗》收录了他的诗作18首,择几首欣赏如下:

  《雷州苏公楼》

  二苏翰墨仙,谪坠百蛮里。

  弟兄对床眠,此意孤一世。

  他与苏轼贬谪地一样,感于同样经历,此诗表明他的高洁。

  《北归渡海》

  去日惊涛远拍天,飞廉几覆逐臣船。

  归舟陡顿能安稳,便觉君恩更焕然。

  或许是有感于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表现的豁达,或许是对宦海沉浮生涯的感慨,或者是自己内心深处仕宦意识的流露,作者遇赦北归之际写下了自己心声。

  《超然亭》

  超然亭上鬓毛斑,浩荡秋风小立闲。

  岂为诗情堪过海,只缘脚力要寻山。

  峭峰断续天容缺,高垒萦纡地势悭。

  回首不堪东北望,桂林万里是秦关。

  将一位保家卫国的战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抒发的淋漓尽致。

  2021年年初的天气异常寒冷。那天,我来到府谷城下,看到的是喧闹的人群、穿梭的车辆、鳞次栉比的高楼,这个曾经的军事要塞早已远离了战乱,进入了繁华世界。我又拾级而上,来到千年前的城墙边,在凛冽的寒风下,看到一汪清澈的黄河水,带着吱吱作响的流凌,在入陕第一湾处向西南而去,进入黄土高原腹地,似乎不忍离开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当年的黄河,浊浪排空,气吞万里如虎;如今的黄河,清流宛转,如一条气象万千的彩练系在黄土高原上。两相对比,不得不感叹在英雄辈出的古代,咆哮的黄河折射出他们的英雄气概;更应该赞叹我们这个新时代,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自然条件大为改善,黄河不再咆哮,而是成了陕北大地上一支不息的歌。英雄必将走远,英雄已然走远。但他们那些金戈铁马的英雄岁月、浴血塞外的英雄壮举、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变成了一首首永不消失的信天游,唱响在陕北大地、唱响在神州大地,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在“中国梦”的征程上接力奋进。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抬头环顾这片苍茫大地,将军出塞的情景似乎就在眼前,凛冽的北风似乎在洗练他们那一身傲骨,徜徉的云彩似乎在指引他们奔向西北辽阔的战场,而远远传来的流凌碰撞声似乎是战鼓的回响。这一切,奏响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号角,于是感叹道:

  《府州城怀古》

  府州多胜迹,慕远此登临。

  胡马觊觎紧,将军出塞频。

  朔风洗傲骨,云影渡雄心。

  河冻流凌远,尤余战鼓音。
  (文/曾德超)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责任编辑:cultural editor

Copyright © www.fstt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是智库成都文化研究院、国智智库文化传媒中心 版权所有

公网安备 51010602001724号  蜀ICP备17030312号-8  邮箱:editor@fsttcn.com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可信网站认证    公安备案图标   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