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
《虎嗅蔷薇》新书首发
“家国天下,道德文章”,这是中国人诗教信仰的至高追求。而抵达此境,文化是唯一路径。孔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以文化?允推金石重器,以及脱胎于金石重器的传拓为基本的金石苑薮。金石传拓艺术,承载的是中华文化最深处的金石与文字。金石传拓艺术,以一张纸笺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它让文化与精英同框,白天与黑夜同框,东方与西方同框,它照亮着中国人的前程与美梦。
岁初待春暖,时序又一轮。王双强先生的金石系列丛书第三本《虎嗅蔷薇》应时而来,以金石之声,祈新岁之喜。
本书由序篇,家族篇,家国篇,性情篇,跋篇共五部分组成。本书在藏品物证的甄选方面,不像之前的《老虎来了》《又见老虎》,除了金石重器的传拓精品之外,还增加了很大篇幅的纸笺诗画。黑白深厚与雅艳清新,碰撞出了视觉上无以言说的美妙。《虎嗅蔷薇》的“性情”部分,借相关诗书物证,将晚清民国时期一些文人“食色性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有血有肉的还原。金与石坚、厚、重,纸与笺柔、薄、轻,这种天下只柔驰骋天下至刚的艺术创举,和白天与黑夜的碰撞,清醒与入梦的碰撞,有色与无色的碰撞,异曲同工。
金石碑帖
文化的至刚与至柔
王双强金石碑贴系列的书籍,从2017年的《老虎来了》,至2020年的《又见老虎》,再到2022年的《虎嗅蔷薇》,已成一组三册,从前两本的初见成效与破圈来看,无疑是对金石文化有益的探索。从这三本书的封面变化来看,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华文化源流的敬畏,对家国礼制的思索,对人文性灵的探秘。
《老虎来了》的封面,是一幅大盂鼎的全形拓,是王双强先生置身"此山”之外,有关金石文化的云山远望。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面对承载文字的摩崖碑版、钟鼓鼎彝、砖瓦陶壁、甲骨权量等等,穷极宇宙阴阳黑白的物理真相,以黑白传拓的供养仪式,表达对文字的景仰和对文明的传承。他们满心欢喜地面对满纸水气墨香,烟云绚烂,为文字拓本沽取了一个文心浩瀚的名称——『黑老虎』。
《又见老虎》的封面,则是一幅秦权的全形拓,是王双强先生面对金石文化,拾阶探幽登峰,探讨金石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治理的不二之功。中国人虽然看重权力和财富,但他们内心深处,更加看重文字的力量。秦权汉简毛公鼎,甲骨石经散氏盘,这些文字的物证,在文人眼中被视作天地肝胆。上面镂刻着承载华夏文明的方块汉字,文人将之化身纸宣,传拓临摹,观题钤盖,开启一段新的文化生命流转。这代代相续的艺术传承行旅,便成了中国士大夫和文人至高无上的文化礼仪。
《虎嗅蔷薇》的封面,是一幅齐子仲姜镈的全形拓,是王双强先生对传统金石文化"只此黑白"的破圈思考,以及无古今、无中西、无主宾、无虚实的方法论稔现。这件青铜镈的收藏家,是晚清重臣、金石家、藏书家潘祖荫,大克鼎、大盂鼎曾是他的珍藏,潘祖荫曾作462字的《齐子仲姜镈歌》来表达心中的挚情。他在诗中有一句:“吁嗟博古此其偶,倾家购易非蹉跎”,表达得已很清楚,博古收藏,如果只能选一件,当属这个镈,从中可以看出潘祖荫对金石收藏的至情至性。
金石贺岁
齐绽的炮仗与诗篇
潘祖荫是近代政治、文化、艺术、收藏等领域无法绕开的一位大人物。尤其在收藏领域,潘氏一族,就为国家贡献了我们熟知的大克鼎和大盂鼎,在海内青铜重器三宝中,独占两元。有两枚汉代瓦当,可以代表完美人生的两个面,其一是“宜富当贵”,其二是“长生无极”,潘祖荫的人生,是将这两块瓦当合二为一的典范。他被人铭记,光照后世,在于他匡扶时局的俯仰之态,在于他暗夜图强的点灯之举,更在于他燃放的文化炮仗,盂克双鼎之巨响,至今不绝于耳。《虎嗅蔷薇》首次重点对潘氏收藏的又一重器"齐子仲姜镈"作出解读,让大众听到继盂克双鼎之后,属于齐镈的第三响。
潘祖荫收藏的齐子仲姜镈,是春秋时期拥有170余字的青铜乐器。所谓“钟鸣鼎食”,它代表了中国人更高雅的音乐美学与精神追求。“齐子仲姜镈”与《潘祖荫齐镈全形拓自留本》最大的价值,是对春秋时期书法艺术的重大丰富和补充。齐姜镈的书法审美,是在“盂克双鼎”寓圆于方、遒劲浑莽的基础上,颀秀妍洁、曲直相呼的开新,是金文中的“二王”与“颜柳”。
虎嗅蔷薇
影视化的升维与尝试
《虎嗅蔷薇》一书独特之处,还在于将书中的文章影视化,这是一项专业且复杂的工作,由平面至立体,由无声至有声,配合音乐,美术,文案,播音,当然还有主角——以金石为主的器物、拓片、诗歌、笺纸,作者试图在书籍的呈现上,做一次打破传播壁垒的探索,这对书籍的制作来说,无疑是一次升维与跨界。
壬寅春节,由于舞蹈《只此青绿》的大热,沉寂千年的北宋国宝《千里江山图》成功“破圈”,一夜间,天才少年王希孟家喻户晓。这不禁让作者联想到了金石文字的传拓艺术,从文化意义上来讲,其承载的艺术与文化更加高尚、更厚重、更直击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文字。金石传拓艺术的“破圈”,成为一个摆在世人面前的课题。对标《只此青绿》,《只此黑白》的破圈须具备四个特质:一、无主宾,即打破以物言物的讲述限制,以舞蹈、音乐、服饰等方式讲述金石传拓的诗性内核;二、无虚实,即从传播方式到内容衍生,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就金石传拓艺术而言,可将其故事化、视频化、AR化、VR化、AI化、游戏化;三、无古今,即将古代的、陈旧的、小众的,转化成当代的、年轻的、时尚的;四、无中西,考验的是传统文化从业人员的胸怀与格局,须用他人可以接受与共情的方式,让中国经典文化走向世界。
散氏盘铭与全形拓
当代金石
追寻来路与照亮前程
中国历代的文化精英,都以金石碑帖收藏为重。它是中华文化的起点和来路。金石传拓艺术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兼具无主宾、无虚实、无古今的特性,生机勃勃,历久弥新。譬如,不同时代的人,可以在同一拓本上进行题跋与钤印。
《虎嗅蔷薇》与前两本《老虎来了》《又见老虎》一样,同属金石碑帖全形拓系列书籍,它一方面重点梳理传统金石文化,寻找起点和来路。另一方面,亦注重在前贤的遗爱中,融入当代人的创作与传承。本书所收录的多件金传拓作品,请韩天衡、童衍方、朱关田、汪观、仲威、田振宇等先生题跋,效仿先贤,藉一纸黑白,摩挲、沽考、歌赋,展开古今对话。
金石之外
文人的活色生香
金石之重,藏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密码;笺纸之轻,写满了中国人的诗教、性情、烟火。由此,中国人在文化中的浸淫濡染,一方面指向礼乐庙堂,如青铜鼎彝,如碑板权量;一方面指向诗书日常,如香酒茶花,如诵吟歌唱。
笺纸里的鹦鹉
20世纪三十年代,海上画坛领袖吴湖帆,书画创作之余,还是个学词、写词的“斜杠”中年,吴湖帆将自己的词作集结,名为《佞宋词痕》,其中鹦鹉出现了十多次。有一天,一只与吴湖帆朝夕相伴的鹦鹉突然死去,吴湖帆惊愕悲伤之余,在花笺纸上,写下了这只鹦鹉的“墓志铭”《哀鹦鹉》。“秋风偏妒,一霎绣帘栊隔,绛齿绿毛沉恨处,听珍珠狼藉”、“矫敛金钩,柔悬铁索”等句,令人动容。
笺纸里的诗教
在人类社会里,人与自我的斗争,每天都在发生。1923年,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这场斗争结构成“本我”与“超我”的斗争,目的是实现“自我”的和谐。然而在东方,一群读书人通过“诗教”,克己复礼、格物致知,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超越。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政治活动家章士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23年,71岁的章士钊正娴熟地铺开一张花笺纸,准备写一篇诗稿,这是寄给潘伯鹰的:
乍通鱼素重吟咤,自诩高情尔我多。
白社眼同开赤社,绛河天与接黄河。
莫嫌鼹鼠双脾小,且学飞鹏六月过。
无意栽花花满县,漫将潘鬓枉消磨。
一昨观荷梦马塍,自怜诗思入萧辰。
铗长妄拟无鱼客,隅坐长疑赋鵩身。
人到忧危愁日堕,友来规劝好龙真。
此情说与元才子,莫为偏怜过怆神。
这篇诗稿里,汹涌的黄河;齐天的鹏鸟;辅佐君王的冯谖;美政传名的潘安……均成了章士钊用来驱赶消沉,昂扬精神的利器。他将这些形象一笔一画地写入诗里,宛如进行一场神圣的洗礼,是忏悔,也是自省,更是与潘伯鹰共勉。这是章士钊的人格品质,也是儒家“诗教修身”的哲理与实践。
几千年来,诗便是这样,给人乐观的态度、豁达的胸襟,给人反思的勇气、改变的魄力,开拓着每个人的视野与格局,让整个民族向上的脚步,变得从容且坚定。
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
对于中国人,金石传拓是信仰的,也是至美的。金石传拓不只穷极黑白之道,二元极简,它还承载着先秦无与伦比的方块汉字,如此,它们有了比书画更为高贵的理由,所谓金石书画。
我们的先祖用线条表达天地万象,发明了生机勃勃的方块汉字,使中国日常的书写天然升华为书法艺术。方块字排列组合,开出诗性的花,复表达天地万物,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诗信仰。
金石重器保留了中国文字最初的模样,保留着中华民族最初的命相,脱胎于金石重器,留存了文字信息的黑白传拓,除了至美,还是至美。
心有猛虎,细唣蔷薇。愿这一本书,于向阳新生之春,在你的案头,开出一瓣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