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杜栋
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热门的协同话题,诸如(企业)协同管理、供应链(协同)管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城市群协同治理、区域协同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等。近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上海合作组织要弘扬“上海精神”,深化团结协作,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切,看得出协同的概念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协同的思想、理念已经走近人们,协同学已经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花结果。重新回顾一下协同的概念和协同学的知识,尤其是从协同对象的变化,可以看到协同的画卷。
1、协同的概念与协同学
协同的定义,《说文》提到“协,众之同和也。同,合会也”。
所谓协同,具体地说,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对象或者个体,使它们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现象、过程或能力。其实,“协同”概念有着更深的含义,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也包括不同应用情景对象之间的协同。
关于协同的思想源远流长,无论是古老的东西方哲学,还是现代的自然与社会科学,实际上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乃至整个宇宙协调发展问题的同时,都必然要涉及到协同。
协同学是研究协同的科学。协同学的创始人是原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赫尔曼·哈肯教授。他于1970年斯图加特大学冬季学期演讲中首次引入了协同学的概念。1971年在Vmschau杂志上与他的学生合作发表《协同学:一门合作的学说》一文。1976年出版的《协同学引论》建立了协同学的理论框架,1983年出版的《高等协同学》标志着协同学的微观理论走向了成熟,1988年用中英文同时出版的《信息与自组织:复杂系统的宏观方法》是非平衡态理论宏观方法的良好开端。
2、从协同对象的变化看协同的世界
从微观的企业协同管理到宏观的命运共同体,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的协同画卷。
2.1 企业协同管理
亨利·法约尔(Henri.Fayol)在他的《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一书中提出了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六个职能,其中便包括协调职能。他认为“协调就是连结、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这可以看成最早的管理协同观。研究企业内部协同管理的学者认为,协同管理就是企业从内部供应链基础出发,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实现企业内部协同式管理。在中国,协同管理得益于中国管理软件的创新。可以说,协同管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尤其是从协同办公软件发展到协同管理软件,出现了用友致远和上海泛微等知名企业,使得中国的协同软件开发与运用走在世界的前面。
2.2 同质组织间的协同管理——供应链(协同)管理
同质企业之间的协同管理主要为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管理。Konsynski和Mcfarlan指出协同理念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供应链管理专家David Anderson, Hau Lee明确提出新一代的供应链战略就是协同供应链。研究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学者认为,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强调处于不同价值增值环节、具有独特优势的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协调和共同努力,进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供应链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集成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合作”、“共赢”、“集成”的思想需贯穿供应链管理始终。近年来,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产业链协同的概念。
2.3 不同质组织间的协同管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企业与异质组织之间的协同管理,最典型的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三方,即产学研三方的协同管理。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认为,产学研协同管理,要求注重产学研三方的合作和协调,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目标、组织、体制机制协同起来进行管理,进一步增强1+1+1>3的协同效应和集聚效应。作为一种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关键是形成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为核心要素, 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当前,把握以协同创新为基础的产学研合作新形势, 对于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4 城市与城市群协同治理
协同治理是协同理论与治理理论的有机结合。协同治理及其理论为城市治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国内学者协同治理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环境管理和灾害管理领域,但也可以看到,协同治理在城市社区治理与公共安全治理等方面,已经得到深入应用。另外,“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增长极”正在发生着“由点到面”的深刻跃变,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以城市群为主导的时期。在城市群布局规划完成之后,城市群的区域治理问题便十分突出。在大都市圈和区域城市群发展的背景下,探究由多元主体参与的跨区域城市群治理问题,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2.5 区域或跨界治理与协同发展
随着地方合作的强化和区域经济体的形成,中国出现了新的区域协调问题——区域治理。从学术角度看,区域治理(Regional Governance)完全是一个"舶来"概念,它广泛流行于欧美学界,台湾地区学者较早与之接轨,但他们一般惯用跨界(域)治理(Trans-border Governance)。区域治理重点关注经济区、经济圈主体之间的协作问题,主要通过区域性组织来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区域治理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多元主体形成的组织间网络或网络化治理;二是强调发挥非政府组织与公民参与的重要性;三是注重多元弹性的"协调"方式来解决区域问题。最为代表性的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
2.6 国家治理与协同改革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代中国面临的迫切时代任务,是不容延迟的历史使命。现代治理理论与实践表明,多元主体的有效协作配合,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在社会矛盾凸显以及利益复杂化攻坚克难时期,要以协同治理为手段,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顺利化解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协同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7 全球治理与共同体方案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全球治理模式转型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全球治理委员会提出,“治理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团体处理其共同事务的总和。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各种相互冲突和不同的利益可望得到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目前的全球治理不同于大国协调,而在于其不单以国家为出发点,而是将人类诉求作为善治的考虑。随着全球治理实践的发展,全球治理也在不断地适应新的变化,调整治理的方式和路径。中国提出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等外交理念,就非常契合当前全球治理的理念创新。特别是,“一带一路”就是高层次全球协同发展的倡议。
3、结语
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曾指出,中国是充分认识到了系统科学巨大重要性的国家之一。作为系统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协同学,已经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取得广泛运用。协同学的魅力是巨大的,协同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将继续会发挥其威力。
(杜栋教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海大学系统工程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