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当前,振兴少数民族戏剧文化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文化使命。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乡音乡情来守住民族之魂,这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振兴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的关键就是守住文化之根,留存民族文化之魂,更好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命脉,这也是振兴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的重要使命。通过讴歌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发展。
推动民族戏剧文化创新发展
广西拥有丰富的民族戏剧文化资源,目前有21个地方戏曲剧种,如壮剧、桂剧、粤剧、邕剧、侗戏、毛南戏、仫佬剧等。在传统戏剧、曲艺类非遗名录建设工作以及文艺惠民工程的不断推进下,广西少数民族戏剧文化保护与传承取得长足发展。2021年,广西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暨第十一届广西剧展等系列活动,呈现了70多台新创、复排的优秀大型剧目,演出场次达到150余场,现场观众超过10万人次。因疫情原因,此次展演还开通在线平台,线上观演人数达到50万人次、网上互动量超百万次。此外,2021年彩调剧《新刘三姐》、壮剧《百色起义》、民族歌剧《扶贫路上》等5部作品入选“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采茶戏《情暖北仑河》、彩调剧《真话英雄》、京剧《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壮剧《黄文秀》等作品入选全国舞蹈展演、中国歌剧节、全国采茶戏汇演、中国京剧节、中国戏剧节等全国性艺术展演活动,广西民族戏剧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当前,时代变化和社会变迁给广西少数民族戏剧文化振兴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新问题、新挑战。少数民族戏剧“高峰”作品——特别是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成就的现实题材精品还不够多,选题谋划、创作引导力度还不够。新时代少数民族戏剧市场培育与文化空间拓展亟待加强,市场活力尚需激活,相应机制应该完善。少数民族戏剧“后继乏人”的困境尚未得到根本改善,要深度挖掘和整合少数民族戏剧人才资源,加强少数民族戏剧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使大量的优秀戏剧创作人才和优秀剧本能够满足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同时,亟须提升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戏剧创新传播的意识与能力。少数民族戏剧应以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为指导,保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础,积极推进构建新时期民族戏剧文化价值,拓展民族戏剧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创新传承与保护方式
振兴少数民族戏剧文化,需要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的健康发展,大力支持少数民族戏剧文化演出,不断改善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的生产条件。一方面,将少数民族戏剧文化演出逐步纳入各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使少数民族戏剧文化更有保障。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途径,使已经有成熟演出经验的少数民族戏剧文化表演团体经常性地到基层一线为各族群众演出,让少数民族戏剧的“演”与“看”均得到保障。这既能守住基层一线的农村市场,也能守住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的基本阵地,增大少数民族戏剧文化演出团队的演出空间,满足基层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戏剧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提供全方位、广覆盖的支持环境,从新戏台建设到古戏台保护都要落实到位,有效发挥群艺馆、文化馆(站)的功能,不断扩大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剧场的演出聚集区。政府部门要提前谋划、优化条件,通过政策支持、补贴帮扶等多种形式保证少数民族戏剧文化演出的正常开展,做到还“戏”于民。
少数民族戏剧文化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下的。少数民族戏剧文化若要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就需要关注民族文化的活态特点,通过创新传承与保护方式,呈现给观众高品质的作品,带给观众更多的审美熏陶和享受。这就需要我们抓住观众的艺术欣赏习惯,以传统民族戏剧积累的经验为基础,聚焦古今剧场环境的差异性,探索少数民族戏剧文化最佳的当代表达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少数民族戏剧文化价值有越来越深刻的认同。当观众对少数民族戏剧文化演出给予热情的回应、对那些守护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的优秀演员给予拥戴时,这将成为对少数民族戏剧文化传统最直接的肯定,也是肯定少数民族戏剧文化价值与生命力的最好证明。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加强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的数字化研发,提升少数民族戏剧文化产品创新力。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创新需要不断健全以企业为主体、面向市场的产学研有效结合,形成科学、有效的创新体系,研发更多群众喜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高市场份额和核心竞争力强的少数民族戏剧文化产品。一方面,可运用现代科技与科学的生产方式,优化传统戏剧文化产业,不断推动少数民族戏剧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使具有特色优势的少数民族戏剧产业得到更好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科技手段增强少数民族戏剧文化产品生产力,逐步健全和共享少数民族戏剧文化资源数据库、素材库以及信息库。分步、逐级推出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创意示范区,打造一批具有优势的少数民族戏剧文化产业集群。
民族传统戏剧如何永葆活力
基层表演服务各族群众,是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有生命力的剧种,通常都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民间。少数民族戏剧要不断沉下去、经常演起来,才能赢得更多基层群众的支持。既然是服务基层群众,就要将舞台搭建在民间,不能远离群众。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工作者也要深入民间,找到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的创作源头,为群众写戏、为群众演戏,把各族群众喜欢看的好剧写出来、演出来。尤其要弘扬少数民族戏剧文化“接地气”“重生活”的特点,不断深入生活、提高技艺,满足群众的艺术审美需求,确保民族传统戏剧常演常新、永葆活力。
戏剧创作更是如此,需要从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找素材、找灵感,把少数民族群众中优秀的传统故事加以提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提炼主题,催发少数民族戏剧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戏剧选题方面,要注意处理好“雅”与“俗”两者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少数民族戏剧的创作及演出最好做到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赏。另外,要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戏剧的服务意识,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始终是第一要务。
人才培养是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根基。少数民族戏剧人才缺乏的现象有目共睹,培养和补缺少数民族戏剧人才迫在眉睫。少数民族戏剧文化人才培养有其独特性,因戏剧文化具有多元性且地域分布广,培养相关人才会出现周期长、相关门类多的困境,是一个综合性极强、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在学校培养方面,根据少数民族戏剧发展需要,科学制定有关少数民族戏剧文化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与高校、文化研究机构等部门协同开展艺术人才培养,不断优化少数民族戏剧文化人才培养结构,将名家、名角的培养与各行当、各方面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的培养相结合,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少数民族戏剧人才。除此之外,民间的师徒传承也可以有效利用。通过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少数民族戏剧的活态性才能得到有效传承,民间戏剧艺人的唱腔风格、表演绝活才可长久继承与发展下去。
传统文化犹如百花园,少数民族戏剧文化是百花园中的独特之花,值得珍惜和守护。“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增光添彩。
■2019年9月26日,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首演。
图片来源:CFP
作者简介
姓名:钟世华 杨辉 工作单位: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本文系广西社科界智库重点课题“新时代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对策研究”资助项目(Gxkz202108)阶段性成果